第50章 蘇嬌楊出手!

國防部舍得給蘇嬌楊的項目砸兩千四百七十余萬,蘇嬌楊自然不會給人家做的太差,每一張大白報紙上的東西,都是蘇嬌楊精心準備過的。

蘇嬌楊在匯報台上針對整個項目侃侃而談:

“在提出這個問題之前,我調查了國內的主要鐵路運營路線圖,分析了現行鐵路的特征。現行鐵路主要是以東西貫穿與南北縱橫為主,以省會城市為一個個樞紐,將所有省份全部串聯起來,再由省會城市向當地的一些小城市所輻射,臨近的小城市之間單獨設置線路來連接,誠然,這樣的連接方式是最簡單便捷的,但相應的,這樣的損耗也是相當大的。”

“單單以地域劃分作為唯一指標是盲目的,我的想法是建立一套更完善的指標評價體系,將地形、地勢、經濟情況、人口流動情況等全部列為指標評價體系,並且根據人流量來進行指標評價體系的客觀標準,這樣做,重新優化不同站點的資源配置,才能將軌道交通變得更合理。”

“當然,這一套標準適用於所有的軌道交通。民用可以,軍用自然也可以,只不過是不再將人流量作為指標評價體系的唯一客觀標準,而是需要將貨運量、應急運輸量等全部加入進去,這樣便會相當的完善。”

蘇嬌楊將寫有指標評價體系標準的那一頁大白紙翻了過去,那張畫有簡單鐵路分布圖的大白報紙露了出來。

“這是我們課題組根據已有的資料進行鐵路資源重新分布後的初步結果。根據鐵道部提供的數據重新計算,采用我們這一套鐵路運營標準,運載量能夠提升百分之二十,運載速度能夠提升百分之十七,旅客的在站滯留量能夠控制到百分之五以下,而想要將現行的鐵路標準更換為我們提出的這一套標準,並不會投入太多,預計支出在三十萬左右。”

“當然,這並不是我們匯報的主要課題,這只是鐵道部給我們七萬塊科研經費,我們作為研究成果而提交上去的一部分,僅此而已。”

“國防部委以重任,我們針對軍用鐵路重新進行了設計規劃,改動較大。其中,改動的地方主要有兩部分,一部分是軌道材料的設計以及軌道選址的設計,另外一部分則是列車的設計。”

大白報紙再次翻頁,是一副以省域劃分的地形地質圖。

“軍用鐵路不僅僅需要考量民用鐵路所必須考量的一切,還需要借助天然的地形地勢來達到隱蔽、安全的目的。所以我們課題組在考慮了天然的地形地質條件之後,提出鉆掘隧道法、架設公路法、環山繞路法等多種方法,結合鐵路提升速度的臨界最大角度,實現了軍用鐵路路線的選擇。這是課題一的五個專題要完成的主要內容。”

“課題二的五個專題主要是用來選擇鐵軌材料的。我們將在鐵軌材料上做深入細致的分析,尋找出一種硬度高,韌性好且不易破裂的合金材料,以此合金材料來生產鐵軌,使得鐵軌壽命明顯提高。”

“而對於課題三來說,這五個專題將主要用於鐵軌形式的設計。在支持現有的火車行駛的基礎上,我們需要設計出一種新型的鐵軌,能夠減小火車行駛過程中遇到的阻力,同時,也需要支持磁懸浮等目前國外最流行的軌道交通高新技術。”

“在課題四中,我們將集中精力去提升火車的運載能力以及運行速度,最基本的目標為:在不損傷現有運載能力的基礎上,將最大運行時速從一百二十千米提升到三百五十千米,將穩定運行時速從八十千米提升到三百二十千米。”

“而課題五則是研究列車分布的資源配置問題,綜合前面四個課題的研究成果,得到一套拿來便可以運用的軌道交通設計方案,並且在課題研究結束的同時,聯合中鐵與鐵道科工一起,為我國建設一條橫貫東西,縱橫南北的貨運鐵路,必將實現時速三百二十千米的目標。”

大白報紙翻得很快,蘇嬌楊的匯報很快就接近了尾聲。

國防部的人多數都聽不懂課題二以後的內容,故而提問點都集中在課題一的鐵路軌道設計上,尤其是被蘇嬌楊選為樞紐站的那幾個核心中轉站,更是一度成為提問的焦點。

問題集中在,蘇嬌楊為什麽選擇那些國內並不出挑的城市作為重要樞紐站,而不是國內本就繁榮的城市。

蘇嬌楊敢這麽選,自然是有原因的,理由張嘴就來。

“首先,這樣做成本最低,運載能力最強,運載速度最短。”

“其次,‘這些城市略微落後’這點在別人眼中是缺點,但在我眼中,恰恰是不可多得的優點,隱蔽性強,客流量小,將那些一線城市作為中轉站,勢必會加重當地的火車運載能力,而將我選中的這些地方作為樞紐中轉站,幾乎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