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三河(第2/3頁)

冬去春來,暖風自南島一直吹到郁林郡以北的洞山。這裏是益、荊、交三州交接處,歷史悠久的三不管地帶,也是曹氏的旗幟最後進駐的地方之一。

一條清澈的柳江從洞山西面更高的山峰上發源,在南方充足的降水下快速發育成大河,滋養著兩岸數以千計的蠻人部落。居住在上遊洞穴中的叫洞族,居住在下遊水寨裏的叫河族。

當然了,這是近年來漢人所發明的稱謂,比原先的“生僚”、“駱越”要好聽,也比“捕魚劃船的那些人”、“以森林為家的那些人”要簡潔,所以漸漸被少數民族所接受,用來互相稱呼。

就比如現在,蒙家寨的族老和巫婆聚集在一起,就是這麽說的:“山下的河族人投降了漢人,我們該怎麽辦呢?”

坐在下首的一個老頭一邊捉虱子一邊打哈欠:“投降漢人也沒什麽不好的,祖祖輩輩都投降過。農具、鹽,都得從漢人那裏來。”

他的話引發眾怒,寨主蒙林一把抓住老頭的領口,像拎小雞似的將他提起來了。要不是坐上首的婆婆及時喝止,只怕老頭的牙齒要保不住。

“漢人搶我們的稻谷,搶我們的女人。好不容易十幾年前打跑了,這次又來?”滿身肌肉的中年漢子咬牙切齒,“咱們可不是河族那些軟趴趴的東西。我去聯合洞族各部,共同抗敵。”

蒙家寨位於柳河中遊,順流而下到達河族的地界不到半天航程。要是漢人打上來,第一個遭殃的就是蒙家寨。別的洞族可以往山裏一躲,他們可舍不得這片祖祖輩輩經營的土地。

蒙家寨是絕無僅有的住木頭房子的洞族呢!他們還在山坡上開發梯田種植水稻!

蒙林離開集會的竹樓,準備吃完午飯就收拾行裝上路。然後,他就看見自家二女兒一臉驚慌地跑進屋裏:“阿父阿父不好了,三弟四弟帶著小妹偷船玩,跑下遊去了。”

“什麽?!”蒙林直接取了墻上的弓箭,“兩個小崽子!這種時候給老子惹禍?”

身穿藍色土布的小姑娘哇一聲就哭了:“我找他們半上午了,才聽雨娃說的。雨娃說下遊三河城裏在辦祭典,凡是小孩都有糖吃。三弟和彩嬸家的獨苗,就帶著幾個小的要去瞧熱鬧。雨娃扭了腳,才被撇下了。”

中年漢子心裏一下就涼了,感情偷跑的還不只是自家的熊孩子。這時候,外頭響起嘈雜聲,蒙林一下子就聽出了彩嬸的聲音:“我家阿虎,我家阿虎,你要是有個好歹,我該怎麽辦呀?”

蒙林一個頭兩個大。還能怎的,寨子裏的青壯年全副武裝,去找熊孩子去。

三三兩兩湊足了四十人,或拿弓箭,或拿鋤頭,正準備動身,就在村口被婆婆給攔住了:“三河城是漢人的大城,有鐵甲軍上千,河族上萬。你們這點人是準備給人塞牙縫嗎?”

“阿婆,”蒙林沉聲道,“足足十一個娃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我們沒法放著不管。”

老婆婆布滿皺紋的臉上展現出一種歲月遺留的殘酷:“孩子沒了,可以再生。青壯沒了,就沒人打獵,沒人種田,整個寨子都要保不住。”

她背過身,佝僂的身體像一尊神像一般佇立在村口:“要走,就從我屍體上跨過去吧。”

“阿婆!”蒙林又驚又怒。

但跟在蒙林身後的漢子們猶豫了,神婆的權威深入人心,況且她所說的道理也確實是道理。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青年父母和老人們就在村口對峙,直到陽光都偏西了。

遠處的河邊突然傳來孩子們的笑聲,伴隨著蹩腳的漢語:“漢大人,前面就是我們家。”

“漢大人,我阿姆做的豬肉可好吃了。”

“漢大人,我家的樓房最幹凈,是阿父親手蓋的呢。”

最後這一句,是蒙林家的小女兒的聲音。蒙林面色一變,就往河邊跑。跑到小碼頭邊上,就看見那幾個熊孩子圍著一個穿寬袖大裝的漢人,往山寨方向走。後面跟著整整二十人的衛兵隊,步伐整齊,沉默無聲。

孩子們都帶了鮮花花環,衣兜鼓鼓囊囊,背上還背著面具啦,紙風箏啦之類的小玩具。一看就是收獲頗豐的模樣。

而被圍在中間的那位“漢大人”,步伐有些艱難,但依舊面帶微笑。“既然到家了,就和父母招呼一聲,免得他們擔心。”

“諾啊——”孩子們四不像地齊聲應諾,然後嘻嘻笑著跑父母懷裏撒嬌。只有彩嬸家的阿虎還扯著“漢大人”的衣袖:“漢大人不吃我阿姆做的豬肉嗎?”

“漢大人”望望成人臉上的戒備和孩子臉上的渴望,為難了。

最後,還是老阿婆跨前一步,用含混不清的漢話說道:“犬子淘氣,勞煩大人。大人若不嫌棄,還請入寨做客。”

嘿呦,還文縐縐的,只可惜“犬子”、“大人”這些名詞都用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