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買地(第3/6頁)

說起來,也正是因為在這未來寸土寸金的京都,紡織廠占了這麽大的面積,古明妍也才動了心思,想要早早地把廠子所在的土地的使用權買下來。

這樣一來,以後她有了這片地做保障,隨著地價地不斷攀升,只要她在生意上不出現巨大的決策失誤,基本是可以保障在生意場上立於不敗之地的。

有這樣的一塊兒地,不管是以後她自己開發,還是與別的有實力的集團合作其他項目,其利潤都是相當可觀的,甚至有可能比她做其他更多的實業算下來,賺的還要多出許多來。

其實原本古明妍也沒有打這個主意的。

她之前對於自己事業的規劃,還是以投資辦廠做實業開始為主,然後慢慢的盡可能地囤點土地,把公司帶入地產開發行業,收割一大筆資本後,再轉向高新科技行業,像是新媒體、網絡公司等方面,大致就是這麽個規劃。

但是,古明妍的這一大方向,在回國後,偶爾聽到她老爸在家裏抱怨廠裏的效益不好,亟待改革的話後,便悄然地發生了改變。

要說起紡織廠,這樣的大廠即使是在市場越來越活躍,私人經濟越來越發達的八、九十年代,說要倒閉破產,那也是不大容易的事。更何況,廠子裏的領導也不全是老頑固,這些年來還有古建國這個相當有進取心和銳意改革精神的副廠長在拉著大家變革發展呢,所以說起來,廠子裏的效益,相比起現在那些好多已經給底下員工發不出工資來的國有大工廠來說,已經是算挺不錯的那一類了。

既然紡織廠的效益還可以維持,那麽古明妍為什麽會認為自己有機會,可以挖走廠子的土地,拿來給自己蓋盛世總部的大樓呢?

這當然是有理由的了。

隨著知青大量的回城,城市裏卻並沒有足夠的工作崗位去解決這些人的就業問題,但人總是得有個工作的,那麽想要有吃有喝有家庭,過得下去日子,這大家夥兒可不就得開始動腦筋了嗎。

這年頭,對於這些返鄉的知青們來說,大概的前途就那麽幾種——

第一種就是自己有本事考上大學大專的,畢業了有國家給分配工作,不用有任何的後顧之憂,上學國家還給補助,不需要拖累家裏一絲一毫。

這,算是最理想的一類出路了。人人都想這樣,但現實就是,大學不是那麽好考的,這條路注定不是人人能走的了的。

大學不好考,錄取率低,那麽還有另外的路子可以走——這便是接父母的班,繼續老一輩的傳統,在大廠子裏勉強混口飯吃。

七八十年代的公家鐵飯碗是可以傳給子女的,這也是為什麽,在那個年代裏,人人都羨慕工人的原因了。

那個年月裏,工人本身的生活不但有保障,看病吃飯都不用愁,就連其子女的上學和就業問題,都有廠子裏給負擔了。

你說,這能不叫人羨慕向往嗎?

這簡直就是人生之路上的捷徑啊,只要父母有能力,下面的子女就很難混的差了,多多少少的,總是能有基本保障的。

大城市裏的職工家庭,有很多子女的,往往下面的孩子都會有去下鄉當知青的。

而一部分子女在回城後,因為學歷、年齡等問題,往往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就那麽多,如果家裏能給安排,早在他們下鄉前就給安排了,又哪裏能耽誤到這時候呢。

那這人回來了,總得有口飯吃,不能看著家裏的孩子餓死吧。

於是,這時候大量的原本就差不多處在要退休年紀的父母輩們,就開始操作著給子女們讓工作了。

讓子女接自己的班,這樣不但孩子能拿工資,他們也有退休金可領,這兩相合並,家裏條件不就一下能改善了?

肉眼可見有利可圖的事兒,所以這麽幹的人還是相當多的。

除了自己考學、接父母的班之外,剩下的那些自己既沒本事考上大學,家裏還不給力,沒辦法接班的青年們,現在看來,才是最慘的那一波。

因此,他們為了生計,便就不得不去做一些小生意、個體戶,或是出賣力氣給人打工賺取微薄的工資,或是腦子靈活的抓住了市場的空虛,下海經商,慢慢的又做大,日後成了大老板的,大概都是這部分人。

這三類人在當時的環境中看來,念書的是最厲害的,接班的其次,且兩者一般都瞧不上第三種,覺得那就是自己和家裏都沒本事的人,才會去想著幹那些隨時有風險會被抓進去的“投機倒把”的事兒的,不穩定不說,社會給他們的評價還都很低。

當時的主流想法是這樣的,但是真理往往並不是掌握在大多數人手裏的。後來的歷史發展也像人們證明了這一點,哪種人最後過的最慘,時間自會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