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轉機(三合一)(第3/6頁)

那些後勤部門說起來掌握著資源,但是大頭還是得聽上級的調配。所以有時候下面的職工抱怨食堂缺油少肉什麽的,他們也是沒的辦法。

尤其是一些規模不是很大,不太受重視的廠子,有什麽物資下來了,幾個大單位分一分的,輪到他們的時候也就不剩什麽好的了。

所以古建國就是抓準了這個空子,不說規模有多大,畢竟這東西還是主要靠碰,中間的好處也是跟黑市遠遠不及的,但是勝在安全不是。

這活兒做多了,接觸的人脈更深了,口碑也就傳出去了。那些大小單位的後勤領導們對自己也信任,他現在出個門,手裏都會裝著幾張相熟單位後勤提前簽過字蓋好章的批條,遇上合適的東西了,只當自己是下來采買的,直接數量什麽東西的一填,自己先把錢墊上,拉著東西就能直接走了。

生產隊省了進城銷售的時間和人力,還能拿到在城裏都不一定能換到的錢和票。而大小廠子後勤部門得了好東西,不管是領導還是職工對他們都是直誇滿意的。合作共贏的事兒,自然也就能進行的下去了。

而古建國在其中不說建立的人脈有多少,能從各個單位廠子獲取多少方便。就說他能從每一筆交易中也給自家換回一些物資來,也好過他自己去黑市或是從外地帶回來的好,畢竟那樣經不起講究不是。

以公對公的對接方式最主要的還是安全。那些後勤的領導想讓自己幫他們弄到好東西,要想他們自己的位子坐得穩,就不可能把他這事兒宣揚的叫大夥兒都知道了去,那樣的話不就顯不出他們的能耐了嗎。

所以這買賣的確是做得的。

加上黑市和外地的那部分他也沒完全停下,只是規模縮小到了跟他有過過命交情的那些人的範圍內,安全性比之以前是好了很多的。

所以嚴格算起來,即使在現在這樣嚴峻的環境下,古建國這外快也算是沒少賺,還在此之上有所提升,更加注重人脈的積累了。

古建國跟爹媽解釋了這自行車的來歷,兩位老人聽說這是他給單位辦事兒得的獎勵,當下也是放了心,再不多說什麽了。

古明妍在一邊兒聽著,心說自家老爸這又不知是開拓了什麽新業務了,準是又有了新的路子了。不然他好好的一個正常上班的職工,不年不節的,人廠領導憑啥給你發獎勵啊不是。

這還真叫古明妍說對了。

古建國這獎勵來的也算不上是因為他本職工作做得有多好,不過是他借著運輸隊工作的便利,順帶著為自己和廠子裏謀了點福利的結果罷了。

說來他這運輸隊的工作有這便利,但也不是就他一人獨一份兒的。但大多數跑運輸的職工們也幹不了他這活兒是真的。

一是人家大多人本就沒想到還能有這種操作,另外也是沒有人有古建國那樣深的人脈和經濟基礎。

要知道,古建國給人家各個廠子裏帶東西,那都是他自己先墊錢的。

他倒是不怕人家廠子賴他的賬。一是這些東西都是他看好的好東西,這家不給錢票的還可以另外找別家,總會有人稀罕的,他不愁賣不出去。二是要是真的一個不好東西真的擱手裏了,他也不怕。大不了他就給自家和熟人們都分上一分,就當是自己請大家吃點兒好的也就罷了,他出的起這個錢。

但這樣的不怕虧本是別的人根本做不到的,他們大多都沒有那個本錢。而古建國這活兒跟各個廠子裏說的是事後給人家生產隊上送錢票,但其實都是他自個兒當場就給人家結清了的。

這些生產隊上也是看在這當場給錢票的份上才能痛快的交貨的。誰也不傻不是,這萬一中間有個什麽差錯,吃虧的可都得是他們這些農民。

所以這也就是古建國為什麽能收上來東西的原因了,他就是抓住了生產隊上對於他能給人立馬變現的優勢,彼此之間才有了合作的基礎了。放在那不知底裏的還不當場給錢的人身上,人家隊上壓根兒連有這些東西的消息都不會漏出來給你知道的。

所以也別說古建國掙這個錢正經不正經,這也是人家有那個魄力和能力才能辦下來的事兒,說好聽點也算得上是幫著合理配置資源了不是。

這回這事情也是。趕著快要中秋國慶節了,雖然這年月不好明著過中秋節吧,但華國人幾千年的傳承哪能那麽容易改變的,大家不過都是打著國慶的旗號,早在中秋節前就把這福利給職工們往下發的。

古建國這次是幫著廠裏聯系到了一批豆油,使得紡織廠這次給職工們發的節禮格外的受歡迎。

油這東西在這年月可不是金貴嘛,大部分家庭一般都是用紗布蘸點油,抹個鍋底就炒菜的,不然一年到頭供應的那點兒油壓根兒就不夠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