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情(第3/3頁)

等到大雪降下來,家家戶戶殺豬掃塵準備過年,溫家雖然日子還是緊巴巴的,但心中是踏實了,也團團圓圓的過了個安穩年。

溫鵬難得的在年三十夜裏喝了個酩酊大醉。他雖然認命當個農戶,心裏還是覺得自己是不同的,想想之前在溫家的風光,再看看這陳家村的陳麒,同樣是一家子婦孺,同樣要養家糊口,只要能出個讀書人,就可以端坐家中就衣食無憂還受人敬仰,豈不快哉。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句延續在溫家血脈中的話也成了溫鵬的心魔,雖然自己已經沒機會了,但自己還有兒子啊。幻想著兒子考上進士當上大官,自己就能像張家老太爺一樣受到人們的尊敬,溫鵬覺得天也藍了水也綠了,幹活也不累了,每天得空就對著陳大妞的肚子念叨,甚至為了讓兒子贏在娘胎裏,給陳大妞改了個名兒叫“紅袖”,這還是他偶然聽他爹調笑他娘時說的“紅袖添香夜讀書”,以後兒子讀書習字就讓媳婦兒在旁邊伺候著。

溫李氏倒是沒有這種執念,只當溫鵬是一時興起,也沒怎麽管他。倒不是溫李氏對大孫子沒期望,而是在這個年代,就憑這這麽點兒家產想供出一個讀書人來,那是相當的不容易。

這個年代的讀書人想取得參加正式科舉考試的資格,先要參加童試,由提學官主持,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考試內容以《四書》義、本經和策、論為主,院試合格後取得生員資格,稱為童生,也俗稱秀才。童生可在三年內參加一次科試和一次歲試,經科試和歲試,他們依次參加縣試、府試、院試。縣試由知縣主持,多在二月舉行,一般考四場或五場,第一場通過者就可參加府試。府試由知府主持,通過者方可參加院試。院試由學政主持,通過者才可進入官方學校,成為一個地方生員。生員又分為三種,成績最好的是廩生,其次是增生,新“入學”的稱為附生。陳麒就是一名增生,每年可以從督學中領取一些錢糧,雖然數額不多,但代表的意義才是最重要的。

生員經過學政的選拔後才能參加下一級鄉試,陳麒雖然學問不錯,但不知是不是時運不濟,竟然次次落選,心灰意冷之下放棄科考,回到陳家村當了一名教書先生。

有了考試資格,才能參加正式的科舉考試。科舉也分為三級,分別是鄉試、會試、殿試。鄉試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一次,即在子、卯、午、酉這四個年中的八月舉行,也稱為秋闈或大比。考試分三場,每隔三日舉行一場,第一場試四書義三道及經義四道;第二場試論一道,判五道及詔、誥、表各一道;第三場試時務策五道。通過科試的秀才才能參加鄉試,鄉試考中後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

當上舉人就有資格做官了,不過是候補官,名額非常少。而舉人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就刻意參加禮部舉行會試,又稱為禮闈或春闈,取中後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會試的考試與鄉試一樣,也是五場,考完以後還要進行一場復試,也就是殿試。殿試的時間是會試後的第二個月,由皇帝在太和殿親自主持,考中後就是進士,可以直接做官了。

進士又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合稱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稱傳臚。當初張家老爺就是考的二甲第一,也就是殿試第四名的成績。

這種復雜的考試制度除了淘汰率之高讓人咋舌,所費銀錢也是十分恐怖,且不提上學的束脩和打點先生的四時節禮,光是書本和筆墨紙硯就是一筆巨大的開支,還有科考的往來路費,衣食住行,便是殷實之家也要傷筋動骨,更別說靠天吃飯朝不保夕的溫家。

不過讀書人一旦有了功名,回報也是十分豐厚的。雖然其中能當官拿俸祿的不多,但他們有另一條生財的途徑,便是免稅。不少地主或莊稼漢會把自家田地掛在有功名的讀書人名下“避稅”,然後按照約定俗成的比例給他們上供。因此就算家中沒有出產,只要有功名在身,讀書人就不會餓死,甚至大部分都過的很是豐裕。溫止按照記憶中的情形計算了一下,秀才名下的田產是五十畝,到舉人就一下子增加到兩百畝,而進士大概可以在自己名下掛上一千畝左右。這也是為什麽但凡小有家產的人家都會把孩子們送進書塾中讀個兩年,一方面自然是希望自家孩子不要當個睜眼瞎,另一方面也是想著萬一自家出了個天才呢?豈不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