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明朝衡水中學(第3/3頁)

時間不早,要趕在宮門關閉之前出宮。

胡善圍往西安門方向走去,途經永巷的時候,聽到一陣清亮的讀書聲。

這是司禮監內書堂的小宦官們讀書的聲音,大多是十二歲以內,聰明機靈的小宦官,而且授課的老師,都是翰林院的學士,正兒八經科舉考出來的進士。

真是人活的久了,什麽不可思議的反轉都會發生。

在洪武朝,高祖皇帝深厭惡太監幹政,並以前朝太監禍國為教訓,不準閹人讀書寫字,若有人私下識字的,斬。

到了永樂朝,就是今年永樂七年,皇上出征,太子監國,除卻軍國大事,重要官員任免,以及外交等事情,其他事務都交給太子處理。

可是太子也只是為永樂帝打工的,永樂帝如何遙控太子、即使身在北方,也能對國家事務了如執掌,確定文臣不會和太子勾結,把自己給架空了?

於是,永樂帝啟用一股力量,來幫助自己監督太子監國——這就是由宦官組成的司禮監。

宦官,是絕對依附於皇權的人群。他們毫無根基,命若浮萍,不像文官武將那樣有同族同鄉同門同黨同袍甚至姻親等羈絆,他們所仰仗的,只是皇帝的恩寵。

司禮監掌印太監是鄭和,是永樂帝在燕王府時就十分信任賞識的宦官。

永樂帝要司禮監監督太子監國事宜,但凡有送到太子那裏的奏本,需有東宮詹事府主薄把奏本錄入,同時還有同春坊思直郎、清紀郎、司諫分為六科,在司禮監那裏揭帖——也就是做出副本備份,把每天諸司啟奏的事情以及東宮處理的結果都留存一份,送到永樂帝那裏。

如此一來,永樂帝對太子監國所作所為,事無巨細,了如指掌。

可是東宮每天的奏本都堆成小山,需要大量繁重的抄寫和歸納工作,需要能夠書寫,並且熟悉朝廷各類行政公文的有學識的宦官們擔任。

但,洪武朝嚴禁太監私下識字,建文朝又延續了洪武朝這一“傳統”,司禮監人才匱乏,去那裏找那麽多識字的宦官擔任抄錄工作?

永樂帝大手一揮,“沒有人才,就訓練人才嘛,你們司禮監從宮裏挑選聰明的小宦官們,朕派翰林院的學士們教育他們讀書識字,快速成才,很快就能上手,抄寫公文了。”

司禮監在內院開了學堂,簡稱內書堂,招了第一批學員,他們有一些讀書的底子在。

由於時間很緊,翰林院學士們對內書堂小宦官進行了魔鬼式的訓練,堪稱明朝版本的衡水高中模式。

每天天不亮,小宦官們起床了,來內書堂,先拜孔子牌位,然後站立等待翰林院教官。

翰林學士進門,諸位小宦官拜於堂下,然後就是點名簽到,為了防止小宦官們走神,他們都是站著聽課,“拱手肅立”。

然後捧著一本書開始背誦,背完才能去課堂練習書法,背不完就一直站著背。

之後才是翰林學士講課,課程以務實為主,司禮監為了培養內書堂小宦官,專門去內府刻印了圖書,其中有《洪武正韻》這等教授官話和正確發音的,有《詩經大全》、《書經大全》,《春秋大全》、《四書集注》、《貞觀政要》等等上百種圖書。

可以說在內書堂畢業之後,在知識的寬廣度都能超過秀才了,何況授課老師都是入選翰林的進士們,有名師授課。

每天課程結束散學的時候,還有儀式感的放學,每一個學生走出學堂,要在外面排列成隊,輪流寫詩,翰林老師們按照“春夏秋冬隨景而以腔韻”,要每一個學員當場作詩。

如果有做不出來的,“必群打詬辱之”。也就是說,學員們排成好幾排,每一排學員都按照教官的要求當場作詩,如果做不出來,這個學員就要受到整排學員的毆打侮辱!

司禮監提供最好、最全的教材、最好的師資力量,大明最頂尖的老師,如果你還學不好,那就等著挨打挨罵,甚至被清退吧。

內書堂這種魔鬼式的教育模式,連後世以嚴苛聞名的衡水高中都望塵莫及。

讀書改變命運,是古往今來通用的道理。未來大明最有權勢的宦官機構司禮監,裏頭的人員必須有內書堂讀書畢業的學歷。

胡善圍經過內巷的時候,正好遇到內書堂小宦官們放學排班題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