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出山

永樂帝為什麽在半夜的東長街突然做出召回胡善圍的決定?

因為他看見了東長街那塊鐵碑,“內臣不得幹預政事,預者斬”。

這是一塊新鐵碑,是洪武三十一年,胡善圍為了“造謠”而重新鑄造的。

胡善圍借著後宮地陷,連日下雨,鐵碑地基被泡軟,不穩傾倒,本來可以搶救一下的,她命心腹掄起大錘,岌岌可危的地基頓時沉陷出一個深不見底的大坑,將鐵碑埋了進去。

宮外的紀綱鑄造了一個一模一樣的鐵碑,偷偷放在為了反抗李景隆誣陷偽造紙幣而全家自焚的湘王府。鐵碑事件導致朝野內外議論紛紛,說建文帝剛剛登基,就削藩逼殺親叔叔們,違背祖制,導致高祖皇帝的棺材板都壓不住了,倒塌的鐵碑出現在千裏之外的湘王府遺址就是高祖皇帝大顯神威,警告建文帝,莫要聽信讒言,屠殺叔叔們。

因削藩是黃子澄、方孝孺等顧命大臣建議的,永樂帝後來才找“清君側”的借口打響了靖難之役第一槍。

此事可以顯示胡善圍對後宮的掌控力,建文帝當年把她請回後宮,恢復尚宮之位,協助小馬皇後管理後宮,她一回來,不斷生事的呂太後立馬老實了,胡善圍略施伎倆,呂太後就對她深信不疑……

有這樣的一個人在後宮,堪比鎮山太歲,有她打理後宮,小馬皇後倒顯得可有可無了。

既然有沒有皇後都一個樣。我就不必再立後了。

徐皇後為永樂朝犧牲了太多。

她的健康、她敬重的兄長和喜歡的弟弟、娘家魏國公的公爵被除爵,以及靖難之役時,每次燕軍和兄長徐輝祖交戰時的糾結。可以說四年的靖難之役,徐皇後遭受著身體和心靈的雙重折磨,她還要掩飾這一切,坐鎮大後方。

我的皇後啊,除了你,還有誰有資格和朕並肩而立?

除了感情的原因,永樂帝不願意見任何一個女子取代徐皇後之外。皇家內部的鬥爭也是永樂帝所忌憚的。

一旦立了新後,就會制造出無數新矛盾。

首先,新後背後有家族、有勢力附庸,在朝中黨同伐異,拉幫結派,擾亂朝政。

其次,新後若生下皇子,就是嫡子。永樂帝已經和徐皇後有三個成年的兒子,不用擔心年幼的弟弟。而永樂帝正值壯年,他還能活很久,足夠見到繼後生的兒子成年,到時候……衰老的皇帝、精力充沛的繼後、成年的幼子、朝中勢力強大的原配皇子們,簡直就是修羅場。

反正史書記載這種類型的宮廷都鬥得死去活來,兄弟相殘,無一例外。永樂帝不想重蹈覆轍。

還有,就是後宮的嬪妃們……幾乎每一個嬪妃都是出自政治原因納進來的,加上永樂帝不好美色,因而這些嬪妃都無一人懷過身孕,雖如此,她們背後的價值不容小覷,涉及永樂帝對大明未來走向的計劃,她們都不可能被扶正。

所以新後必須從外頭擡進來,而一個十幾歲的少女,怎麽會了解永樂帝對後宮的打算?

永樂帝由此斷了立繼後的打算,沒有皇後,又要有一個人替他掌控後宮,誰有這個本事?

若有一個人……

永樂帝看到東長街鐵碑,立馬想到胡善圍過去的“豐功偉績”,能夠按照他的意思掌控後宮、能力和資歷雙全、有沒有皇後都能幹,舍她其誰?

永樂帝遂叫三保太監去請,三保太監和胡善圍少年時就有過交情,共患難,他曉得胡善圍全身而退太不容易了,兩次去雲南接人,都能看到胡善圍對歸隱的生活很滿意,八成不願意回宮。

三保太監試探著勸道:“沐春已經隨軍出征安南,家裏只有胡尚宮母女兩個,女兒阿雷只有九歲,怕是胡尚宮舍不得女兒。”

言下之意,就是骨肉分離,胡尚宮即使進宮,也不能安心工作呀。連皇上你都曉得不能孩子們找個後媽,何況胡尚宮這個母親呢。

永樂帝大手一揮,“這個容易,要胡善圍母女一起回京城,小姑娘養在宮裏就可以了,朕給她郡主的待遇。”

三保太監再勸,“沐春出征回來,見不到妻女,怎麽辦?”

夫妻長期兩地分局,胡尚宮也無心工作。

一個太監兩次駁回皇帝的話,這在洪武朝或者建文朝都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事情,早就人頭落地了。

但從永樂朝開始,洪武帝對太監的態度發生了轉變,燕王府有一群精明能幹、懂得實務的太監、工作範圍涉及外交、水利甚至戰爭的領域,各取得成效。

三保太監因是道衍禪師所引薦而得到永樂帝信任,而後靖難之役,三保太監上陣殺敵,十分英勇,在永樂帝率領八萬燕軍救援岌岌可危的北平城,和李景隆五十萬南軍在鄭村垻大戰中立下大功,所以永樂帝賜馬三保為“鄭”姓,賜名為“鄭和”,以紀念這次大勝,可見對三保太監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