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第3/4頁)

安安有過包餃子的經驗,他小心翼翼地收攏手中放了肉餡的面團。

捏花紋他是做不到的,但是他會用面皮把餡料裹緊,不讓肉餡從面皮中露出來。

十分鐘後,一個形狀奇怪的包子在陸佑安的手中誕生。說它像湯圓,它的表面又不光滑;說它像包子,卻連褶子都沒有一個。

然而,陸佑安小朋友十分得意,他高高舉起手中的成品,“我包好了!”

院子裏傳來歡樂的笑聲,孩子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可以接觸到面團。以前在家的時候,面粉是特別精貴的東西,大人們根本不可能讓他們上手。

現在,他們卻可以親自體會到制作食物的樂趣。一股幸福之感從心底油然而生。

包好的包子很快被廚師放在蒸籠裏上鍋蒸,孩子們在廚房附近轉悠,吸一吸小鼻子,聞著空氣中的肉香味和面食的味道,然後咽了咽口水。

真香!

兒童福利院的孩子們在撫育員的引導下,大一點的已經能夠完成生活自理。小一點的孩子也在大朋友的幫助下,學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這是江夏從開設兒童福利院的時候就一再強調的撫育宗旨:給孩子們創造一個好的生活環境,並不是什麽都幫他們做了,而是引導他們學會自理。

或許別的兒童福利院只是給孩子吃飽穿暖,但是江夏的想法完全不同。

這些孩子最缺乏的是引導和教育,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思維習慣,對他們的成長很有幫助。

“來,我們排成三列縱隊!包子馬上就要出鍋了,你們的小肚子準備好了嗎?”

“準備好了!”

劉阮、陸海銘和陸佑安也在孩子們中間排隊,三列縱隊每一列都有十一個小朋友。他們排隊洗手,然後乖乖地站在食堂窗口面前。

當熱騰騰的包子被廚師用大號的竹制筲箕端到打飯的窗口面前,孩子們的眼睛都看直了。

每個孩子用不銹鋼的餐碟領到一個包子,吃完之後還能再去拿。每個餐桌的座位上,有提前為孩子們準備好的米湯。

江夏和公公婆婆也坐在孩子們的中間,他們並沒有跟家裏的三個孩子坐在一起,而是分散在不同的餐桌上。

沒有人說話,然而所有人的臉上都帶著笑,這是滿足的微笑,也是幸福的笑容。食物最容易給人帶來喜悅之情,更何況是跟自己喜歡的人坐在一起分享。

大一點的孩子很快吃完,然後排隊去拿第二個包子。

他們從入園的第一天起,就被教導要珍惜糧食。不要為了貪吃而多拿食物,也不要為了怕被叔叔阿姨說自己吃太多而餓肚子。

兩歲的安安已經能夠獨立用餐,還能保證不把食物弄到衣服上。他在存在讓兒童福利院的小朋友們有了榜樣,既然安安都能做到自己用餐,他們也可以。

因此,目前福利院內還沒有小朋友需要被大人喂飯的情況。

孩子們在福利院並不是無事可做,他們根據年齡的不同被分成了幾個小組。除了年齡最小的三個小組的孩子不用參與到家務勞動中來,別的大孩子都是需要參加勞動的。

不同的小組輪流值周,他們會幫助撫育員一起打掃衛生,收拾碗筷,準備食物。

在兒童福利院最顯眼的位置有一面榮譽墻,這裏有每個孩子的照片,照片背後有小紅花。表現好的孩子得到撫育員的認可和表揚後,可以在照片後面貼上一朵小紅花。

江夏完全把兒童福利院當成一個大家庭來管理,她盡力給孩子們提供一個適合他們成長的環境。

傍晚,三個孩子依依不舍地離開兒童福利院。

自從江夏創辦了兒童福利院,這裏便是三個孩子快樂的源泉,也在某種意義上,推動了他們的成長。

根據婆婆陳淑芬的建議,江夏找到家附近的退休老人們。他們也是才知道,原來陸家兒媳婦是個熱衷慈善的好孩子。對於江夏的邀請,老人們表示很感興趣。

江夏把組織老人去兒童福利院當義工的事情交給了婆婆來安排,有意願的老人們輪流過去,他們可以給孩子們上課,也可以陪孩子們玩耍。

陸家現在每一個人都很忙,就連兩歲的安安也不例外。

他現在的生活安排得十分緊湊,從早到晚,沒有一分鐘是感到無聊的。

“爺爺,我們今天晚上吃什麽?”陸佑安剛剛和爺爺陸友德去繳納了這個月的電費,順便把家裏訂的雜志從郵局取了回家。爸爸的軍事雜志,媽媽的時尚周刊,還有他和哥哥姐姐喜歡的兒童雜志。

“吃砂鍋米線怎麽樣?暖暖的湯汁喝下去,渾身都舒暢。”陸友德牽著安安的手,笑著低頭。

爺孫兩人走在回家的路上,郵局離家不過兩公裏,他們權當散步。

然而,意外就在這個時候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