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第2/3頁)

“老四,不可胡言。”廣湛看出岑壽為難之色:“想是施主有為難之事,不要緊……”

此時,一直負責警戒的一名武僧匆匆趕來道:“大師兄,河面上又多了幾條渡船。”

廣湛極目望去,果然又多了二、三條渡船,但也都是小船,想是官府知曉此地難民甚多,特地調派漁船幫忙擺渡。

謝霄急道:“大師兄,不能再等了!”

上官曦也皺眉道:“萬一讓他們過了河,失了蹤跡,且不知曉要禍害多少百姓!”

“不行,眼下人手不夠,動起手來會連累無辜百姓。”廣湛仍是搖頭,“老人孩子太多,若無速戰速決的把握,不能動手!”

“大師兄!”謝霄望著河面上的船,急得不行。

岑壽在旁,眾人模樣皆落入眼中,躊躇片刻,決然道:“算我一份!”

今夏喜道:“多謝你了!”

廣湛朝他拱手道:“多謝施主相助!”

楊嶽得知後,二話沒說,讓今夏老實在樹下呆著,由他來替她。

“大楊,我……”

今夏試圖爭取,沈夫人在旁不容置疑道:“腿還沒好利索,你再胡鬧,信不信我讓你下不了地。”

“姨……”今夏拗不過他們倆,只得妥協,“好好好,我老實呆著。”

一時間諸事安排妥當,約定好以廣湛哨音為號,眾人齊齊動手,制服倭寇。

今夏不能動手,只得靠在樹上,佯作用衣袖抹汗,實則在觀察幾路人馬的狀況——謝霄、楊嶽、丐叔並幾名武僧為一路,慢騰騰地往距離河邊最近的倭寇行去,其中丐叔最為神態自若,邊行邊與楊嶽說說笑笑;上官曦、阿銳和廣湛大師兄率的師兄弟們為一路,阿銳始終沉默著,與上官曦保持著一定距離,朝東邊樹下的倭寇行去;最後一路由岑壽和其余武僧,他們負責西面的倭寇。

不消半盞茶功夫,丐叔一路皆已就位,每人都與自己所盯的倭寇相距甚近,確保兩三招內可以克敵制勝。

丐叔悠閑地靠著樹,望著河面,頗有心情地吟道:“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嗯嗯……”他示意楊嶽接詞。

楊嶽楞了楞,壓根就是不過腦地往下念:“……人、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丐叔很陶醉地聽著,接著用手點了點謝霄,示意他接下去。

當下謝霄全身如緊繃的弓弦,那裏有心境來吟詩,皺緊眉頭擺了擺手:“這裏又不是長江,吟什麽詩呀。”

丐叔嗔怪道:“你這孩子,忒得掃興……”

大事當前,怎麽攤上這麽個絮絮叨叨的老頭子,謝霄頭疼之極。

這幅情景落在今夏眼中,倒是放心得很,丐叔如此這般打岔,想必近旁的倭寇不會發覺他們的真正用意。

讓人擔憂得是西路,其中有幾名年輕武僧不甚會掩飾,目光犀利,時不時就盯一眼偽裝的樵夫。今夏看著西面的樵夫已有些坐立不安,有人暗暗將手伸向捆紮好的柴禾堆裏,似乎隨時都有可能拔刀相向。

她擔憂地看向廣湛一路,總算他們這路也已就位。

廣湛毫不拖延,一手緊攥住長棍,另一手以指嘬口,柔和悠長如鳥鳴的哨音響起。

上一瞬還靠著樹,閑吟詩詞的丐叔已經一腳將樵夫身側的柴禾堆踢飛出去,柴禾散開,一柄東洋刀從空中沉甸甸地落下來。倭寇正欲起身發難,他一拳擊在倭寇喉骨上,骨頭碎裂的聲音在倭寇喉間格格作響,不可置信地倒地。

上官曦原本為了降低倭寇的戒心,背向而站,當下猛然轉身,亮出隱在兩脅的雙刀,對方尚被刀光晃眼,性命已經被取走。

岑壽的繡春刀仍在腰間,手中卻多了柄三寸來長的短匕首,無聲無息地捅進倭寇背心,那倭寇連哼一聲都來不及便栽倒在地。

謝霄與楊嶽這邊也幹脆利索地制服了最近的倭寇。

出意外的正是西面的倭寇,因那幾名年輕武僧的眼神讓他們有了戒備之心,動手之後,四名倭寇很快閃過武僧攻擊,並且抽出了刀來,邊打邊退。

人群騷動,這些百姓深受倭害,對東洋人恐懼莫名,見狀紛紛四下逃竄,混亂不堪。廣湛等人便是要趕過去相助,一時間卻被百姓所阻礙。

南少林的武僧這陣子因接連大勝倭寇,在沿海名頭甚是響亮,這些倭寇深受其苦,知曉不是他們的對手,交手之時也一直在伺機逃走。眼看百姓慌亂,正中他們的下懷,隨手抓過一名婦人,將東洋刀架到她脖頸上,逼著武僧退開……

生怕他們傷著婦人,武僧一時不敢上前,只得眼睜睜看著他們架著婦人退去。

距離他們不遠處,便是今夏他們歇息的地方,旁邊還拴著三匹馬。那倭寇看中馬匹,拖著婦人快步往這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