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第2/5頁)

高允已經有四十多歲了,擱這個時代,做拓跋晃爺爺都行。他長得比較顯老,眼睛也有些內凹,臉上深深的法令紋顯示出他是個不苟言笑的人,氣質像是賀穆蘭曾經的教導主任,所以頗有些不自在。

高允和賀穆蘭都是內斂的人,相互打量了一番後互相拱了拱手,沒多攀談。

拓跋晃入住東宮後,拓跋燾給拓跋晃選了好幾位東宮的官員,教導他學問、輔佐他。崔浩雖然是太子太保,但他身居高位,根本沒有多少時間常常來親自教導拓跋晃帝王之道,學業上的教導就交由了中書侍郎高允和中書博士遊雅。

遊雅教導學問,但並不在東宮居住,而高允是拓跋燾欽點的東宮內侍長,日日居於東宮之中,五日方得休沐一次。

高允性格端正不阿更在古弼之上,他曾是拓跋燾的舅舅陽平王杜超提拔上來的,長於律法,性格嚴謹,對待職責毫不徇私,拓跋燾十分信任他,才讓他負責指正拓跋晃的言行舉止。

莫說拓跋晃才五歲,就算成了年的太子,也極少有人喜歡“內侍長”這樣的官員的。內侍長負責提點太子的言行舉止,若有不當的,還要向皇帝稟報,平時更有勸諫的職責,許多內侍長在東宮太子登基後都沒有什麽好下場,是以人人都畏之如虎,不願擔任。

高允得知自己被點為內侍長兼太子太傅之後也是一陣苦惱。他性格本來就不和藹,長得還特別嚴肅,家中子侄見了他尚且還跑,太子能對他有好感才怪。

但奇怪的事,這世上也許真有“投緣”這種事似得,高允一入東宮之中拓跋晃就對他十分尊敬,以晚輩自居,將高允在東宮的衣食住行打點的有條有理。高允是渤海人,喜歡吃腌漬的食物,拓跋晃甚至為他專門安排了一個廚子,專門做腌魚、臘肉等風物。

對於這些,高允一直以為是竇太後安排的,畢竟這位保太後行事從來讓人找不到不妥,又消息靈通,結果有次他偶遇那位廚子,才知道他是拓跋晃專門吩咐從禦膳曹中調來的,心中頓時熨燙不已。

加上拓跋晃性格十分乖巧,既不猖狂跋扈也不特立獨行,很多讓高允擔心的事情都沒有發生,教導他學問也是舉一反三,更讓高允認為這位儲君是上天降下來讓魏國更強大的天命之人,簡直是掏心挖肺地輔佐著他。

一君一臣,雙方互敬互愛,很快就有了默契,拓跋晃凡事也不瞞他,有問題就會喚他來請教,連拓跋燾失蹤和柔然人蠢蠢欲動的事情都不避諱。

就連崔浩和竇太後都沒有想到太子會這麽信任高允,由於高允系出名門,其父是丞相參軍高韜,又是拓拔燾舅舅杜超的莫逆之友,本身品性高潔,人人也都樂見其成。

相比之下,遊雅倒更像是個教書先生而非東宮臣僚了。

“花將軍可是在閭毗那裏有了什麽消息?”崔浩開門見山地問起賀穆蘭:“柔然人準備什麽時候起事?”

賀穆蘭搖了搖頭。

“閭毗知道的也很少,之前柔然有和他聯系過,他擔心和他們牽扯會招禍,根本沒有搭理他們。而這次雖然合作了,但對方並不信任他,只是告訴他一些只言片語,許了柔然左賢王的好處……”

她從懷裏掏出一張紙:“這是閭毗讓我帶回來的、柔然舊臣中一直有異動的將領名字。據說聯系他的是吳提的堂兄弟乞列歸,此人在柔然西境試圖復國,得到了北涼的支持。我現在就擔心北涼的戰局會被這些柔然人影響。”

崔浩接過紙,細細問過賀穆蘭在閭毗府中的見聞,臉上浮現出憂色。

“北涼要是和柔然有過什麽盟約,應該早就行動了,就像高麗救援龍城一般,為何到現在都不動?”

高允比崔浩擔心的還要多。

“平城附近柔然人有多少?怕有幾十萬吧?”

崔浩負責田賦,立刻就報了出來:“平城周邊屯田的柔然戶就有八萬戶,約有三十多萬人。這還不包括六鎮周邊和漠南放牧的……”

他想了想,又補充道:“不過這些平柔戶大多是混居,又有地方上的‘大人’監管,想反沒那麽簡單。就怕有不軌之人藏匿在其中,這才是大問題。”

“除了穆壽手上的上萬人馬,虎賁軍三千人馬,還有鎮守平城的城衛七千余人……”拓跋晃計算著手中能用的人馬,“軍殿有五千人馬,只聽虎符的派遣,就算宮中的侍衛都用上,也不到四萬。”

一旦真的動亂,平城附近的柔然人很可能跟著起事,到時候需要大量的人馬去鎮壓,但平城能用的正規軍確實沒多少了。

“四萬人啊……”

高允和崔浩都默然不語。

聽起來雖然多,但平城太大,需要防衛的地方也多,加上要擔心柔然人趁亂北逃,還需要派出人馬做好“維穩工作”,人手根本不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