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貞平六年三月,北地徹底平定。大周歷經數年戰爭, 雖耗費盡了大量的元氣, 但仍留有一定余力;潼關以東, 沃野千裏關東大地創傷累累,大門勤勞的大周百姓已經興起了建設家園的希望。

長安太極宮,廣闊的太極殿之上, 大朝會召開。

天子姬澤正座肅穆, 聲音清朗開口,“北地百姓民生凋敝, 朕有意,減免北地三年賦稅,休養民息, 養回北地民力。”

——文武百官俱持笏躬身拜道, “聖人聖明。”

姬澤立在禦階之上, 望著滿朝恭敬的伏拜文武百官, 心中生出志得意滿之意。年輕的帝王借由此次大戰將整個朝堂收攏在自己的手中,獲得了前無與倫比的威權, 上下臣子盡皆歸心。。而他, 將依據著自己心中的規劃建設這個國家, 朝著大周百年基業的道路走下去。

“各位愛卿, ”姬澤開口道,“如今大周初定,朕打算重提民生重事,有意修浚舊朝漕渠。”

朝堂之上臣子俱都愕然。

關中乃都城長安所在之地, 素有八水繞長安的美譽,但漢朝以來,渭水流量漸漸降低,泥沙亦愈來愈多,為解決關中財貨運輸問題,漢武帝曾經大發民工,在渭水之外修建一條漕渠。

前朝亦曾在漢朝故渠的基礎上修浚漕渠,漕渠船運一度恢復盛狀。後來歷年動亂,此渠又漸漸被渭河泥沙淤堵。關中人口巨大,糧食生產卻有限,豐年還好,一旦到了災年,江南的大批糧食無法通過漕運運送入長安。偌大帝都陷入累饑無食的境地。大周歷朝帝王頻繁巡幸東都洛陽,便是為了緩解長安糧荒的局面,號稱“就食”洛陽。

皇帝提出修浚漕渠,便是在前代漕渠基礎上修浚。令大船能通行運輸財貨,提升長安的貨物吞吐能力。論起來這項工程能聯通江南和長安的貨運通道,夯實關中核心地位,自然是益處深遠。但工程浩大,耗損大量民力財力。

如今天下初定,皇帝意欲興建偌大工程,從前朝臣多半會大舉反對。但如今聖人剛剛取得大勝,雖則擔憂,朝臣百官卻敬畏天威,不敢激烈反對。

戶部侍郎柳忱持笏上前,拱手委婉勸諫,“聖人心系民生,實乃民之大福。修浚漕渠公在萬代,乃是大好事情,只是如今國家方才經過大戰,民力尚有幾分艱難。依臣之意,不若緩個幾年。則諸事皆好。”

“諸位愛卿意思,朕明白。”姬澤不以為然,“只是漕渠事關關中民生根本,幹系重大,若能早日貫通,則長安都城地位愈加穩固,愈加能發揮都城效用。朕意破除萬難實現。此事險峻,須有朝中重臣總領督查此事,”

目視朝堂臣子,“哪位愛卿願意領下此事?”

朝中一片安靜,

尚書左丞崔郢猶豫片刻,目中露出毅然之色,持著笏板上前,“臣請命,願總領此事。”

山東謀逆余波未平,崔郢作為清河崔氏旁支亦受一些牽連。心中自有盤算。

與其背負著這份因緣在朝堂上拼搏無果,倒不若暫且退出朝堂,望拼死一搏,通過主持修浚漕渠之事博出一條生路。屆時攜重修漕渠之功返回朝堂,說不得能開創一份新局面。

姬澤眸中閃過一絲激賞之色,“好!”贊和道,“朕將此事交托於你,盼崔愛卿早日畢盡其功,到時候將功報來,朕定將對崔卿予以厚賞。”

太極宮的夜晚燈火通明,甘露殿中,燈火通明,姬澤坐在禦座上,心旌煩躁。

回到甘露殿,姬澤身心暢快,忽聽得梁七變快步走進來,稟道,“聖人,延嘉殿那邊傳來消息,王氏,投繯自盡了!”

姬澤聞言面上愀然變色。

神熙二年,今上適齡,先太皇太後為今上擇後,遍選諸家貴女擇選了太原王氏的王二娘子。

王氏女賢良淑德,匹敵後位。但背後山東士族卻欲壑難填,趁北地亂起聖人禦駕東征的機會謀逆,與逆賊孫氏勾結,意欲令皇帝駕崩關東。與此同時扶持王皇後立宗室幼子為帝,垂簾聽政,竊據大周政權。

事發後,山東諸氏盡皆獲罪,王氏亦受到牽連,收繳皇後綬璽,軟禁於延嘉殿。姬澤回宮後本該即刻處置,只是念及往日情分,不忍為之,暫時擱置。

然而廢後消息遲遲未傳出,傳到西南,山東支系便又生蠢蠢欲動之心。

山東諸族百年傳承支系眾多。事發之後,姬澤處置並無斬盡殺絕之意。除了涉事諸族嫡系十六歲以上男丁盡皆處死外,其余諸多支系大多流放至西南。指望著他們在流放荒涼地域沉潛數十年,收斂脾性傲骨,可為下任大周新君所用。

但如此施為此前需得打折他們的脊梁,令其真正臣服大周。日後方能為新君放心所用。

如此一來,王氏卻成了最大的障礙。

她的後位乃是山東的驕傲,也是陷入泥濘之後心中樹立的最後一杆標杆。標杆猶自挺立,未徹底倒下,就如同一顆火種,依舊種植在族人心中,百般綿延,梗著一口心氣,不肯真正俯首認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