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命運抉擇(第2/3頁)

王翦、楊端和、蒙武、蒙恬等人率各部兵馬越過八公山,在新郢西門會師。王翦並不急於進攻,也沒有圍城,而是在城外舉行了盛大的獻俘記功儀式,目的在於摧毀楚人的鬥志。

數十萬大軍布陣於西門外的曠野,陣容整齊,長戈如林。士卒們在空地上挖了兩個大坑,成千上萬的秦軍將士赤裸著上身,手提人頭,押著俘虜來邀功。有司官員在上面清點首級,每交一顆首級晉爵一級,交一名俘虜晉爵一級半,首級扔到坑裏,俘虜跪在一旁。獻俘儀式進行了整整一天,共斬首十一萬七千余人,生俘三萬多人。首級堆滿了土坑,王翦命人掩埋,然後對俘虜們道:“今天免你們一死,回去告訴負芻,降者免死。如不投降,城破之日,全城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全部殺絕。”

新郢軍民正在城上觀望,他們以為這些俘虜死定了,每個人都痛恨得雙拳緊握,狠不得沖出來廝殺。忽見俘虜們發一聲喊,全跑回來了。等他們進城一問才知道,秦軍不殺降者。新郢城內頓時大亂,老百姓們扶老攜幼地逃走避難,三天後城中人口竟減少了一半。

王翦見新郢城的老百姓跑得差不多了,便開始合圍攻城。此時新郢尚有三十多萬守軍,其中景騏部下二十萬,王宮禁衛軍三萬,魏元吉的聯軍五萬,此外還有三萬苗軍。景騏、魏元吉和負芻輪流督戰,幾天後護城河竟成了紅水河。而魏元吉命令韓成率領多國聯軍,沖到城外反攻,結果被秦軍一個沖鋒就打散了。自此魏元吉的聯軍,只剩了他從魏國帶出來的幾萬人。

至此,楚國滅亡了。它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楚文化,是水邊的民族和自由貿易的倡導者,曾經是當時版圖最為廣闊的國家。本來他和秦國一樣有資格統一中國,但命運之神沒有垂青於它,楚國的最終抵抗僅僅持續了一年多。楚國和趙國的滅亡是中國文化的一個巨大損失,令人惋惜不已!秦人統一後繼續執行揚本抑末的政策,飄揚在楚地上空的自由氣息凝固了,而趙人追求男女平等的精神自此也在中華大地上消失了。

蒙武率領大軍自鸚鵡洲順江而下,在東方登陸圍攻蘭陵。楚弱與羋權在蘭陵城下苦戰數月不退,最後蒙武發動了二十萬人的集團沖鋒,楚弱這才退回城內。此後,蒙武在蘭陵城外高築壁壘,竟高過了城墻,然後居高臨下地攻擊,楚軍完全暴露在秦人的箭雨裏。

羋權在巡視城防時被流箭射中,由於是毒箭,當晚便死了。

楚弱痛苦地站在羋權的床塌邊,心如刀割,自己所熱愛的熊楚江山已經支離破碎了。楚國原來比秦國大,經濟比秦國發達,百姓比秦人富庶,楚兵比秦兵勇猛,可為什麽落得亡國的下場?他指著狂跳不已的胸口道:“我之所有勉力苦戰,只因羋氏一脈未絕,如今還有什麽希望?”

……

烈焰張天,濃煙滾滾,霎時間整個蘭陵城籠罩在一片火焰之中。

蘭陵城失陷。

蒙武進城後,清理城池廢墟,只發現一具渾身焦黑的屍體在燒毀的宮闕中,由於無法辨認,且屍體形體特征及服飾與佩劍又符合楚弱王的特征,於是便對外宣布說楚弱王戰敗自焚了。然後率軍協助王翦繼續南下。

這一日,秦軍抵達錫山,軍隊埋鍋做飯時意外地挖出一塊古碑,古碑刻有十二個字:有錫兵,天下爭,無錫寧,天下清。

王翦不解其意,便找叫當地老者詢問。老者道:“將軍不知,這錫山自周平王東遷時,就出產鉛錫,所以叫錫山。本來以為是產之不竭的,可近年來產量越來越小,這兩年幾乎就見不到錫礦石了。此碑不知何人所立。”

王翦嘆息道:“難道古人早知天數,故立碑於此?無錫之日,天下就太平了,那這地方幹脆就叫無錫吧。”

不久秦軍就見到了大江的入海口,他們終於把白色的戰旗插遍了全長江。

……

孫樂的思緒正想到楚國被滅時的淒涼與遺憾之時,一只厚實的手掌撫上她的肩頭。

“逍遙姐,你哭了?是不是又想到了什麽傷心事,還是什麽人讓你牽掛的?說給弱兒聽好嗎?”說話的正是弱兒。

孫樂肩頭微微一顫,回身望向眼前的弱兒,是啊,傷心之事與牽掛之人,除了眼前已然蘇醒卻失去記憶的弱兒,自己的好弟弟,也是唯一一直和自己相依為命並成長的弱兒,也是唯一答應要娶自己為妻,不嫌棄自己的相貌,即使在身為王上之後仍然願意愛自己的那個弱兒,雖然曾經,孫樂也曾想過“一入宮廷深似海”的結果,而選擇了要和姬涼一起隱居的想法,但在得知秦國開始攻伐韓國、趙國、燕國、魏國之後,兵鋒指向楚國之時,就一直擔心弱兒的安危,一日日的心神不寧,卻還要強裝笑顏,姬涼知道這樣的孫樂不是他所知道孫樂,因此,便有了暗中扶助救護之意,於是乎就有前文所交待的那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