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第2/8頁)

  拿下西藏,在他意料之中。康熙皇帝只就近派出少量軍隊,也在他意料之中。他再次對父汗提出“少開殺戒,盡早議和”,卻被告知“看住西境,別的事不必操心。”

  今日,他的族人只聽見大策淩敦多布全殲敵軍。他看見了累累的屍骨,血染的土地。

  七千條性命,莫大的恥辱,康熙皇帝被激怒了,清國與準噶爾更結下血海深仇。

  楚言所說的“先大勝後大敗,滅國滅族”,一步步地在變成現實。

  下意識地,他想起了噶爾丹。博碩克圖汗會不會有不同的做法?

  當初,策妄阿拉布坦倉皇出逃,把妻兒留在了噶爾丹手中。令人意外的是,噶爾丹一直對他們母子很好,即使在叔侄倆關系最僵,拔刀相向的時候,也沒有為難他們,沒有試圖用他們脅迫策妄阿拉布坦。時不時,噶爾丹還會把開始記事的他叫到跟前,循循教導。

  噶爾丹另一個侄子,索諾木阿拉布坦的遺孀阿曼和兩個幼子的處境卻不那麽妙。於是,就有謠言說噶爾丹愛戀著他母親,諸般示好,不過想博取佳人歡心。年幼的他因而悄悄厭恨著這位長輩。

  成年後回想起來,他應該是噶爾丹為自己可能的失敗預留的後著。把自己的理想和見地灌輸給這個侄孫,萬一自己兵敗身亡,他作為策妄阿拉布坦的長子還有繼承汗位的一天。噶爾丹的理想還可以在他的手上實現。

  噶爾丹對他的影響確實很大,超過了父汗策妄阿拉布坦,在他心裏留下的印象也更慈愛可親。也許因此,他和父汗一直不太親近。

  噶爾丹最崇敬成吉思汗,最向往蒙古帝國的榮耀。他的理想是重新統一蒙古,再建蒙古帝國。

  噶爾丹沒有把女真後裔建立的清國放在眼裏。歷史上,蒙古人崛起之前,女真人也曾在中原耀武揚威,到頭來金國還不是輕易就被蒙古人滅了?他認為漢人雖然文弱,卻很有韌性,不會順服於異族的統治。女真人入主中原,用不了多久,也會遭遇大元一樣的滅亡。

  噶爾丹告誡他不要去關內。他說關內是個不一樣的花花世界,漢人和蒙古人完全不同。草原的民族一旦入關,就會被腐蝕被消融,不是放松心智到頭來被趕出來,就是被同化不見了。

  也許是年輕人固有的叛逆,噶爾丹死後,阿格策望日朗向往起關內的世界。他對自己說清國並不像噶爾丹說的那麽不堪一擊,他們是最強大的敵人,他應該去看看敵人是什麽樣子。先幾次悄悄跑進嘉峪關,學會漢話後,又跑到中原和江南遊歷了一番。還娶了個實際上是漢人的妻子。

  他在關內看到的情景毫不樂觀。滿人再次入關,吸取了祖先和其他遊牧民族的教訓,大量采用漢人,平三藩定台灣後,把個江山統治得鐵桶一般。有所不滿的漢人大多是讀書人,只能動動嘴動動筆,成不了氣候。不同於準噶爾三面環敵,清國東面南面除了海就是幾個小國,沒有威脅,漠南蒙古早已歸附。原本漠北喀爾喀部雖然接受清朝皇帝所賜紮薩克,並有九白之貢,卻並不臣屬於清國。噶爾丹東進,反倒迫使喀爾喀歸附了清國。

  康熙皇帝精明幹練,極有魄力。被虜後封為一等侍衛的色蔔騰巴爾珠爾一直住在北京,對這一點深有體會,很清楚愛新覺羅氏控制蒙古各部的手段,直接地告訴他,康熙活著時,準噶爾最好不要輕舉妄動。只有等到清國衰弱了,發生大的內亂,蒙古才有可能統一。

  西藏一直是準噶爾的朋友,即使拉藏汗當權,也是想與準噶爾聯姻,而不是發難。他一直擔心準噶爾遠征西藏會給清國提供絕好的進兵借口。畢竟七千人對於泱泱大國的軍隊不算什麽,就是七十萬,康熙也派得出來。如今,青海諸台吉已經被康熙皇帝分化瓦解。如果西藏也歸附了清國,準噶爾從此四面受敵。

  準噶爾的生存和繁榮是最重要的,不能立足,何談理想?可他希望與清國和平友好的願望得不到父汗和叔叔的理解。他們把結果當作了原因,認為他被楚言迷惑,失去了勇氣,忘記了榮譽。

  其實,楚言從不主動和他談論政事,雖然她對很多事的看法都有獨到之處。原來,她早就知道結果,不過不想幹擾他吧?

  任他殫精竭慮,磨破嘴皮,換來的不過自己名聲掃地,準噶爾還是滑向既定的命運。

  一個身材頎長的少年一身狼藉地跑進院子,打斷了阿格策望日朗的靜思。

  看見父親,少年腳下微微一頓,掉頭就要往自己屋子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