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七章 如意算盤

朱由檢心裏非常清楚,想要通過一場後世所謂的“罵戰”,從而一舉推翻儒家那些糟粕文化在大明所占據的統治地位是絕無可能的。

這場論戰最終只能起到有限的引導作用,畢竟一種悠久文明的生命力是異常頑強的。

經歷無數代傳承的東西已經根深葉茂,只有不斷地祛除其病體,用更有生命力和活力的嶄新觀念對其進行改造和替代,最後才可以達成目的。

朱由檢並沒有徹底傾覆儒家文化的想法,儒家文化所具備的很多特質是其他文化無法比擬的。

但是,就如所有文明誕生之初,並不具備當下之形態一樣,任何文明都需要經過實踐去摸索和探尋,才會不落後於時代的發展和進步。

與時俱進的文明才是最先進、最具活力的文明,這種先進文明的環境裏,才會誕生最好的體制。

儒家文明必須摒棄務虛不務實的缺點,保持和發揚“以人為本”的優良傳統,更多吸收其他文明中的先進理念,促使華夏文明始終領先於世界。

此次大論戰中,受益最大的就是皇明周報,隨著加入論戰的士人越來越多,報紙的銷量有了一個爆發性的增長,影響力也是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現在的報紙已經改為兩天一期,工作量隨之增加很多,發行量的劇增也使得報社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采編人員的增加也使得新聞的及時性和題材多樣性更加靈活豐富,毫不誇張的說,現在的皇明周報已經初步具備了現代媒體的雛形,也成為了引領大明前進方向的一面旗幟。

這也是朱由檢希望看到的。

報紙在民間的影響力越大,那它報道的內容就會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會在不知不覺間影響民眾的行為和思想,這對大明社會的變革會有著深遠的意義。

隨著論戰的升級,傳統儒學和以陽明心學為首的務實學派之間的碰撞越發激烈,雙方之間誰也說服不了誰,每一期的皇明周報上,整版都是這種辯論的文章,這些名士大儒個個引經據典、含沙射影、指桑罵槐,文章的內容也能看出,雙方的火氣越來越大,就差擼起袖子當街掐架了。

京城由於衙門眾多,而且這幾年學堂也相繼開辦了很多,普通民眾識字率很高,大部分家庭收入也不低,在忙碌一天後,花幾個銅錢買上一份報紙,看看大佬們罵戰,就成了很多家庭茶余飯後的樂趣之一。

兩個月以來,爭論有愈演愈烈的趨勢,甚至已經有很多官員加入其中,有不少傳統儒學的死硬分子通過各種渠道上書,要求內閣懲處這場論戰的始作俑者,把朱舜水和吳偉業貶到地方為官,以便平息這場好像無休止的風波。

閣臣們對這件事的看法也是不太一致,但他們都知道皇帝向來提倡務實主義,從而進一步推斷出這篇文章極有可能就是按照皇帝的意思才刊發,所以盡管外界群情洶洶,但閣臣們卻始終保持沉默,既沒有摻和也沒有表態。

內閣這種坐視不理的態度也引起了不少名士的不滿。

街頭巷尾已有不少言論,直指孫傳庭、盧象升等人屍位素餐,面對有人膽敢公然質疑名教的無恥行徑,居然對其進行嚴厲打擊,這種做法哪裏對得起歷代先賢之教誨,此等人就不該居於廟堂之上。

處於這場風波中心的朱舜水和吳偉業現在也感受到來自外界的強大壓力。

兩人除了正常公事外,還要花費大量精力來撰寫文章,以回擊外界的質疑和謾罵,甚至就連家宅門前也有人對他們進行圍堵和謾罵。

不過幸好兩人都是意志力極其強大之人,對於心中的理想和信念都是抱著一種執念,一直不為壓力所動搖,再加上朱由檢吩咐錦衣衛對他們予以隨身保護,並將那些有過激行為的人抓了幾次,這才制止了事態有進一步失控的局面。

雖然閣臣們並未就此事表態,但參與論戰並發表反對意見的不少中下級官員卻都受到了上官的警告:一切以公務為主,切勿過多觸及其他。

大部分反應快、腦子活、嗅覺靈敏的官員立刻收聲,再也不對此事表態。

這些人突然之間明白了這件事中的利害關系,知道既然是上官態度明確,自己再摻和下去的話恐怕不會有好果子吃。

而剩余少部分反應遲鈍、思想僵化的官員依舊我行我素,不論是在公開場合還是私下,處處表達對朱舜水等人極度不滿之意,其中不乏有上書要求貶謫二人者,這裏面叫囂最厲害的當屬禮部儀制司郎中郭太沿、光祿寺大官署主事範德慶、太常寺少卿李顯明等人。

這幾人有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所就職的衙門都是清閑之地,平日裏也沒多少正經公務,所以閑工夫特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