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六章 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

就在大明官軍在九州島取得大勝之時,在大明境內,一場圍繞著傳統儒學與心學的大討論,正在整個士人階層中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

從朱慈烺夏末離京,到現在深秋已至,在長達近兩個多月的時間裏,包括不少中高級官員、名士大儒在內的各色人等粉墨登場,紛紛或公開,或私下表明了自己的觀點和立場,一時之間,向來冷清的皇明周報署衙,成了京城最熱鬧的所在,主編朱舜水以及副主編吳偉業、采編錢穆也成為天下士人所矚目的焦點。

這場大爭論、大討論的起因,就是在朱慈烺離京之後不久,皇明周報上刊登的一篇署名文章引發的。

這篇題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文章,是在朱由檢的授意下,由朱舜水和吳偉業、錢穆三人撰稿並反復修改數次後,刊登在當期皇明周報上的,署名為吳求真,取得是務必追求真理的意思。

雖然作者的署名是筆名,但文章發表後不久,隨著對其中內容的爭論越來越激烈,朱舜水等三人是幕後始作俑者的消息還是不脛而走。

同時因為本期話題引發熱議的緣故,也使得這一期報紙脫銷,最後不得不加印八萬份才算完事。

不管是現在的大明,還是後世的中國,有些事情經手人太多,是根本保不住密的。

朱由檢早就預想這篇文章會引發爭議,所以特意囑咐朱舜水等人刊發文章時要用化名,但終究是架不住報社裏人多嘴雜,最終這個消息還是被傳的人盡皆知。

沒過幾天,不少京畿地區的名士大儒便找上門來,口口聲聲要與三人辯經,以此來駁斥文章中的某些觀點。

隨著報紙經各種渠道行銷各地,大明各地無數文士讀過文章後,紛紛或騎馬、或乘船、或坐著馬車向北京進發,誓要與朱舜水等人分辨明白不可。

沒過多久,京城裏名士雲集,各大酒樓客棧紛紛爆滿,等到後來各地文人雅士越聚越多,京城裏現有客棧已經無法滿足如此多的人居住,不少京城百姓便將屋舍騰出一間或幾間出租出去,自家人擠到一起安歇,因此倒也賺了一小筆外財。

這篇文章之所以引發如此大的風波,其開宗明義的主題便是否定千百年來儒學的權威地位,表達了任何事情只有通過無數次親身實踐,才能得出最正確結論的含義。

文章寫道,什麽是真理?真理就是客觀事實,是人們對於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客觀事實就是經得起反復推敲,真理具有客觀性、永恒性和不變性。

然而怎樣才能對事實進行不斷推敲呢?

如何證明事實的客觀性呢?

怎樣才能證明先賢的論斷是真理呢?

答案是毋庸置疑的。

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

顧名思義,它指的是,真理不在於發現或創造是就是真理,而是在於不斷的用實踐去證明和檢驗它的合理性,如果先賢們的某一觀點和結論,可以不用實踐就認定為真理的話,那這個觀點和結論,就極有可能帶有明顯的主觀傾向,所以不能將其定性為真理,不應該將其奉為臯臬。

文章舉例說道,神農氏嘗百草方知各種藥材之屬性,在這個過程當中,其本人數次誤食若幹毒性強烈之物,數次險些喪命,而正是因為其不惜身,才有了後世名醫利用百草的各種藥物屬性治病救人之事。

甘草補脾益氣、祛痰止咳;黃芪補氣固表、排毒利尿;大黃具有瀉火解毒功效的同時,但因其性味寒涼,體弱陽虛者服之,則會導致患者身體虛弱更甚。

神農氏並非生而知之者,天下藥草無數,其並非看一眼便知其功效如何,適用於何種病症,其嘗百草之行為,正是以身踐行,正合文章主題。

真理之所以永恒於世,正是經歷過無數次反復而廣泛的檢驗後才得以生存延續,所以,當今之世,盲目崇拜先賢、權威是不可取的。

文章的結尾總結道:對於任何事物,都應該勇於實踐、大膽嘗試,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做好事情,長此以往,真理不辯自明,只要真理越來越多,並未廣大民眾所認同和接受,整個社會才會不斷取得進步和發展。

朱由檢授意報社刊發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為了打破千百年來,已經變味的所謂儒家文明,對國人思想的束縛,讓更多人跳出許多墨守成規的條條框框,勇敢的去創造和實踐,使得發散性思維方式在日積月累後,成為社會的主流。

朱由檢越來越覺得,儒家文化發展到今天,更多是用來玩人的,它已經失去了學術的真正價值,變成了一種被當權者操縱的權術,這是對生產力發展的極度制約,必須要從根本上加以改變可以,否則,人亡政息的悲劇會不斷地在這片國土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