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九章 四海商行對大明發展的特殊貢獻

在朱由檢對大明的總體規劃中,農業仍舊是壓艙石,但這個農業並非單指糧食,而是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以畜牧養殖及經濟作物種植為方向、更加現代化的農業。

在這個整體規劃裏,南亞各藩屬國將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畜牧養殖帶來的好處自不必多說,其產品在滿足大明人口腹之欲、帶來更加豐富的營養價值的同時,也會極大地減輕大明對糧食的依賴。

而養殖業是需要海量雜糧的,大明自有土地的作用是確保口糧,預防長期極端自然災害引發的危機,那麽養殖業所需糧食從何而來?這時候,南亞藩屬國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

朱由檢並沒有打算幫助藩屬國發展經濟,至少在大明主導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到來前不會這樣去做,藩屬國的使命就是為大明提供糧食,等大明所有經濟形式都走上良好運行的正軌,那到時可以考慮將一些落後的手工業轉移到各藩屬國,用的也是宗主國支持藩屬國發展經濟的名義。

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幫助各國民眾提高生活質量,這是大明無可推卸的義務嘛。

大明百姓可以將多余的糧食售賣給四海酒業或者官倉,價格現在以每石三錢為標準,以後會隨著物價的漲幅而向上浮動。

在售賣糧食獲得銀錢之後,百姓們可以用極低的價格從四海糧行購買到產自南亞的玉米、大豆、稻米等農作物,然後用這些糧食輔以其他草類飼料喂養家畜家禽,等到這些豬牛羊雞鴨長大之後,再拿到市場上售賣。

這一來一往之間,大明百姓付出的不過是時間和勞力,至於喂養的糧食成本本身就已經賺錢了。

三錢一石賣糧,一錢一石買糧,簡單的交易中,平民和農戶們無形之中就賺了兩錢,再加上家禽家畜售賣後所得的銀錢,長此以往,擺脫貧困甚至過上小康生活並非難題。

農戶們賺取的利潤其實就是朝廷給的,四海商行在這項產業鏈中很難獲取利潤,甚至還會賠本,但這件事,四海商行必須去做,這是它存在的意義。

四海商行各種產業存在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賺取利潤,更重要的是,這個實際上已經成為半國有的龐大經濟體,要為穩定社會、發展經濟、帶動更多平民百姓致富做出無人能比的貢獻。

四海商行涉及產業種類太多,每年利潤太過驚人,已成為大明經濟的基石,也應當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

商行每年到底賺多少錢,這是一個未解之謎,除了朱由檢以及首輔孫傳庭、次輔盧象升、戶部幾位堂官以及其他具體經手人之外,旁人無從得知,但據有心人推測,當不在八百萬兩以下。

因為這個商界龐然大物最大股份持有者是皇家,所以它只能算是半國有性質,可就是這個半國有,也能在富民強國的變革中,承擔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在未來多少年後也是無可替代的。

正是有這種強力支撐做底氣,朱由檢才敢放手施為,以強有力的舉措推廣各種惠民計劃並落到實處。

醫院、學堂、養濟院、惠農補貼等等,此間種種都需要花費大量資金,如果單靠太倉收入是遠遠不夠的。

太倉收入除了要拿出一半左右金額支持各項軍費開支外,剩余的會被分作數塊,用在水利設施及道路的修繕與維護、防災減災、采購糧食入倉、官吏俸祿發放、城市改造與維護等等諸多事涉民生的方面。

朱由檢知道,其他方面或許可以想法子節流,但軍費是無論如何不能節省的,尤其是官兵的餉銀,這個必須按時足額發放到位,這是他特別強調過的。

在他的要求下,每到餉銀發放日,直屬錦衣衛領導的軍紀官都要現場監督整個過程,並且會事後進行暗訪,在這樣公開透明的機制下,十幾年來,克扣士卒餉銀一事從未有過發生,這從根本上保證了官兵對皇帝以及朝廷的忠誠度。

除了這件事關軍心的大事外,軍費開支的另一大項就是軍需的保障,正北、西北、東北方向成為軍需消耗的大頭,每年單是棉衣被服靴帽就要耗費大量的銀錢物資。

考慮到這幾個地方都處在極寒地帶,朱由檢特意下旨,讓兵部大大增加鴛鴦戰襖中棉花的含量,提高保暖度和舒適度,不使官兵在日常操演、巡哨時因凍傷而減員,棉靴、帽盔樣式和材質也要更加適合官兵保暖,棉手套、耳帽、棉質圍脖這幾樣,都是朱由檢效仿後世產品樣式,親自畫出圖畫後交由兵部制作的。

官軍禦寒軍需每三年發放一次,夏秋單衣兩年發放一次,淘換下來的可由將官士卒帶回家中,給其家人使用,這也算一種變相福利吧。

現在大明境內各種大小水利設施工程正在如火如荼開展當中,由於事涉局部甚至全局,所以各項工程的結束不能以年來計算,是要拿出數十年、上百年的時間來常抓不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