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九章 太子聽政、安撫鄭芝龍

自從朱慈烺回京後,為了彰顯太子的地位,朱由檢在召閣老重臣入宮議事時,都會讓王承恩在自己的龍椅側下方的位置擺一個位子,讓朱慈烺也列席每次的會商。

為了不使眾臣對太子有輕視之意,朱由檢特意囑咐過朱慈烺:多聽多記少說,用心觀察和體會各人的觀點和策略,並在議事結束後,對每個人的言論進行總結,從中找出各人對同一件事情的研判角度,對的吸收,錯的摒棄,從而養成多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

四年的遊歷,讓原本稚氣未脫的朱慈烺變得成熟穩重起來,白皙的面龐也變成了健康地麥色,已行冠禮的他蓄起了胡須,言行舉止再不是飛揚跳脫的樣子,而是有刻意模仿自己父親的痕跡,這讓朱由檢既感好笑又覺感慨:不知不覺間,自己已經穿越過來十三年了,眼前這個頜下微髯的青年人已如當年自己初來時的模樣,病入膏肓的大明現在也到處是一副生機勃勃的景象。

考慮到對倭國的策略需要提前布局的緣故,朱由檢下旨傳召內閣諸臣前來乾清宮昭仁殿議事,朱慈烺依例出席。

在將自己的想法言明之後,朱由檢父子靜坐等待,內閣諸臣神態各異,但從面上的表情看,顯然是都進入思考之中。

“啟奏聖上,應對倭國之策略倒是不難籌劃,只是臣等對倭國之現狀所知甚少,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若是有熟知倭國詳情之人為臣等解惑,那剩余之事自有臣等為聖上解憂!”

沒過多長時間,盧象升率先出言打破了殿內的沉寂,他的幾句話引得其余諸臣都是紛紛點頭。

雖說前有嘉靖年間的東海倭亂,後有萬歷年間的抗倭援朝之役,但在這些重臣心中,倭國的存在感極低,在所有人的眼中,倭國不過就是一群矮子組成的小醜鄰邦而已,國力弱小且還喜歡上躥下跳,與大明隔著東海這個天然屏障,實無必要與其有何糾葛,但既然是皇帝突然有意染指這個島國,那大家也只得先把這事給做一個了解再說。

朱由檢雖然大體知道,現在的倭國正處在德川幕府時期,但對於日本的前世今生,他並不比在座諸人了解的更多,可是盧象升的話卻是點中了要害,想對付誰倒是沒問題,但總得對對方有個大致的了解吧?

“啟奏聖上,朝臣於倭國所知者怕是絕無僅有,聖上既是言及此事並非在朝夕之間,那莫若從與倭國有商貿往來之地多尋幾人,以求從諸多方面對其有更多解讀。

臣以為,當務之急還是商議國內局勢為好,不知聖意如何?”

眼見得大家都在琢磨著誰比較了解倭國國情,但一時之間又想不到合適的人選,孫傳庭起身施禮奏道。

現在已是崇禎二十一年七月,大明南北之地都處在雨季,各地官府的奏報陸續而來,有言某府某縣突發洪災的,有說某地山崩、村落被埋的,有說本地發生蝗災的等等,總之內閣現在很忙,要安排調撥錢糧救災減災,又要指示受災地嚴防疫病發生,還要劃撥麻包草繩鐵鍬鋤頭藥品郎中等救災物資和人員,倭國這档子事又不急,還是趕緊議一議眼前的諸多麻煩事,之後大家各忙各的好了。

“父皇,兒臣倒是有一個人選,且就在京城,何不將其招來相詢?”

待孫傳庭說完,參加了數次會商,但很少說話的朱慈烺突然開口奏道。

“哦?

太子有何人選?但講無妨!”

朱由檢笑著目視朱慈烺回道。

“父皇及各位閣老許是國事太過繁重之故,這才忘記京城有一位倭國通——靖海侯!”

朱慈烺一提靖海侯的名號,包括朱由檢在內的諸人都是當即恍然。

“哈哈!

這燈下黑雖是民間俗語,可卻是至理啊!

若非太子出言提醒,朕及諸卿可不就是應了這句俗語?

大伴,速派人出宮,傳靖海侯入宮議事!”

在“昆侖”、“裂天”等級戰艦入役並參與實戰後,鄭芝龍馬上便意識到,鄭家獨霸大明近海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了,大明朝廷既是借助外力打破這一局面,那說明有大佬對自己起了異樣的心思,如果自己再不識相的話,指不定哪天就會大禍臨頭,所以,鄭芝龍根本沒考慮多久,當即決定上本請求遷居京師,理由就是期盼著能夠經常得見天顏。

對於鄭芝龍如此知情識趣,朱由檢當然是欣慰不已,因為這讓他免去了做惡人的心理負擔。

在南海艦隊羽翼漸豐之際,已經有朝臣放出了清算鄭家的風聲,並且很快便應者如雲,雖然內閣諸臣並未參與其中,也沒有表態贊同,但朱由檢知道,這些人是看中了鄭家富可敵國的家產,以及手上掌控的幾條貿易航線,只要清算了鄭家,在其覆滅之後,這些東西很快就會被瓜分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