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一章 南北經濟發展要均衡

為了避免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在整個大明蔓延,朱由檢曾經數次召集內閣諸臣及相關部司堂官入宮與會,商討和制訂有關政策,推動各府州縣的經濟發展。

就從前的數據來看,大明手工業的主導產業和行業其實種類非常單一,整個手工業主要由棉紡織業、絲織業、陶瓷業、造紙及印刷業、礦冶業等五大類組成。

這幾大類中,又以棉紡和絲織、造紙印刷等幾類從業人數最多,而且這些產業主要集中在江南一帶,這就導致了大明南北經濟發展的嚴重不平衡。

就拿棉布來說吧,隨著棉布逐漸成為大明平民黎庶主要的衣著材料,由此也極大的促進了棉布生產的大發展。

這其中以松江府最為著名,其號稱“以棉布衣被天下”。

整個松江府兩百余萬畝田地中,棉花種植面積便超過一半,現在大明最大的棉花與棉布交易集散地便設在太倉鎮,富商巨賈操重資而來市者,白銀動以數萬計,多或數十萬兩,少亦以萬。

這些商賈們通過購銷棉花和棉布,從中賺取了大量的利潤,屬於中間商賺取差價的典型案例。

因為現在大明的棉布產量雖然十分巨大,但這些行銷大明全境以及周邊國家的棉布,幾乎全部是由無數個小工坊生產出來的。

由於眼界和資金等方面因素的制約,棉布工坊數量龐大,但規模卻是十分微小,有百余台織機的少之又少,絕大部分工坊都是由十幾、二十幾台織機以及差不多同樣數量的工人組成,他們沒有余力自己去采購棉花和銷售棉布,所以只能任由實力雄厚的商賈從中謀取暴利。

四海商行現在已經先後辦起了三座五百台織機的大型工坊,他們的原材料和成品也是由自己統購統銷,也正是因為四海商行的介入,棉布的價格才一直維持在相對平穩的水平,並沒有因為銷量激增而被無良商賈擡高價格。

萬歷中後期,山東、河南行省一些府州縣也相繼開展了棉花的種植,北地棉布產業也隨之誕生並發展,但由於天啟年間至今,接連十幾年的天災人禍,田地大部荒蕪,棉花種植業也迅速萎縮。

為了打破松江棉布的壟斷地位,從崇禎十三年開始,朱由檢下旨,在京畿、河南、山東、陜西三省遭受自然災害不嚴重的地區種植棉花,後續要根據具體情況,持續擴大種植面積,為北方棉紡織業的興起打下基礎。

棉紡織業之所以在北方未能大規模發展起來,主要原因在於氣候幹燥,棉絨斷續,不能成縷,雖也能成布,但質量欠佳,只有想辦法解決上述制約因素,北布才能有機會崛起,打破南布的壟斷局面。

不得不說,勞動人民的智慧的確是無窮盡的,每到阻礙時,中有能人站出來解決問題,掃清前進路上的障礙。

北直隸肅寧縣一名叫做王春的織工,在幾經鉆研後,創造出提高棉布質量的方法。

他的方法很簡單。

“多穿地窖,深數尺,作屋其上,檐高於平地僅二尺許,作窗欞以通日光。人居其中,就濕氣紡織”。

制約北布生產的關鍵問題就這樣解決了。

肅寧縣所出產的市匹,其細密程度幾與松江的中等品相類,這種質量的棉布,對於北地廣大剛剛解決溫飽問題的百姓來說,作為日常穿著已經足夠了。

在從當地錦衣衛衛所獲悉這一消息後,四海布業總掌櫃奉旨立刻趕赴肅寧縣,在親自驗看過棉布生產過程及成品後,當即決定,在肅寧縣開辦棉布工坊,以月薪十兩聘請王春為肅寧工坊掌櫃,全權管理官方整個生產環節,工坊織機初定三百台,之後會視成品銷量遞增。

為了與棉布生產配套,四海布業還在肅寧建起了染坊和踹坊,從事棉布生產後的染色和壓平等後續工序工作,成品出來後,將會就近銷往北地府州縣。

僅這三座工房的設立,就為肅寧縣近七百人解決了就業問題,極大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除了棉紡織業之外,在朱由檢的關注下,絲織業也在北地逐漸興起,這其中又以山西潞安府為最。

潞綢起源甚早,明初已盛。

“登機鳴杼者,奚啻數千家。”產品行銷各省,乃至邊境民族地區,潞安絲織業最盛時織機達到九千多張,以後因為各種原因逐漸衰落。

為了復興潞綢,四海綢業加大了在潞安府的投資力度,拿出大量銀錢建立工坊、補貼農戶,擴大桑樹的種植面積,利用當地熟練工人較多的優勢,加速潞綢的復興和崛起,以此來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提高農戶的收入水平。

陶瓷業作為華夏最為傳統的手工業,其歷史可以以千百年計。除了中外馳名地景德鎮外,浙江處州、福建德化、河南禹州、北直隸曲陽、南直隸宜興等地的制瓷業也很發達,生產各具特色的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