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五章 穆丹烏拉、極有可能的大清內訌

在西北和北面安排完畢後,剩余的軍醫中有一人被派往了正在修建通遼城的平虜將軍、通遼總兵馬科部。

最後,有四名軍醫被分派到了征虜將軍、沈陽總兵李重進部。

李重進部在接下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會經歷不少的戰鬥。

滿清雖然已經滅亡,但其殘部卻仍有不小的勢力,李重進要匯合東北其他各路明軍,定期出兵掃蕩清軍殘余人馬,以此來限制滿清再次發展壯大起來。

按說以明軍現有的實力,大可以派遣大軍一路向北平推,將清軍殘余人馬徹底剿滅或驅逐,但是在經過充分的思考之後,朱由檢暫時放棄了這個戰略。

東北黑土地富饒遼闊,這裏是朱由檢計劃中的北方糧倉之一,但要想達成這個宏偉目標,幾十年的時間怕是遠遠不夠。

現在關外的人口太少了。

先讓多爾袞他們在那幫著開發東北吧。

大明從沈陽往北開發,清軍殘部由北往南開發,雙方雖是相對而行,但目標都是一致的。

尤其是清軍殘部,他們不開發不行,再厲害你也得有糧食吃。

再想如數年前那樣從大明搶劫已經完全不可能了,只能自己種。

大家的心思一樣,都是先穩固下來再謀其他。

等到清軍們開發了好大一塊地盤,那就輪到明軍去搶他們了。

在距離沈陽東北方向一千五百裏之地,有一座面積不大的小城,規模與樣式,甚至城墻的寬窄高低都與赫圖阿拉極為相似。

這座小城滿語名叫穆丹烏拉,意為彎曲的江,後世則被稱為牡丹江。

牡丹江流域的古代先民在漫長的歷史變革中,由於各個朝代的更替,其稱呼也不盡相同。

在夏、商、周時期,被稱為肅慎、息慎和稷慎。

到了兩漢、三國、魏晉時期,肅慎人改稱為“挹婁”。

至南北朝時期,挹婁人又轉稱勿吉。

隋唐時期,勿吉又轉稱靺鞨。

靺鞨族當時分為七個部落,其中佛涅部居張廣才嶺東牡丹江和寧安境內,呈寶部居綏芬河流域。

五代時靺鞨族改稱女真,居住在牡丹江流域的舊日渤海國邊民被稱為生女真。

皇太極即位後,便將族名定為“滿洲”,簡稱滿族,由此牡丹江流域的土著居民又稱為滿族。

這裏才是滿清真正的發祥地,赫圖阿拉不過是永樂年間,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帶領族人數次南遷後定下的所謂都城。

在穆丹烏拉以西一百余裏之地,還有一處後世鼎鼎大名的邊城——寧古塔。

現在那裏是兩白旗多爾袞兄弟的地盤。

1608年,也就是萬歷三十六年,努爾哈赤派兵修建並進駐寧古塔,然後以此為基地征服了興凱湖、三岔口、烏蘇裏斯克、穆棱、寧安、密山、琿春等地的女真部落。

崇禎十一年盛京被明軍攻滅,皇太極自焚而死,因為提前安排長子豪格帶著兩黃旗族丁北遷之故,所以連皇位都沒來的及傳給他。

時間回到崇禎十一年。

豪格與寧完我、範文程以及兩黃旗一幹年輕貴族,在明軍到達並合圍盛京前一個月,帶著兩黃旗兩萬余男女老少,裹挾著十幾萬漢人包衣,攜帶著大量糧草物資北遷至此,並把穆丹烏拉定為了大清新的都城。

穆丹烏拉周邊地區土地肥沃,並且因靠近大江的緣故,水利灌溉極其便利,無須深耕細作便能有很好的收成。

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在世時,先後將數萬虜獲的漢人包衣遷至此地開荒拓田,也是打算為後代子孫留下一條後路,沒想到今天真的派上了用場。

在經過二十多年的大力開發後,穆丹烏拉雖然居住的人口並不多,但幾萬勤勞的漢人包衣們卻開墾出了四十余萬畝田地,每年能收獲幾十萬石的糧食。

這些豐收之糧除了一部分被運往盛京外,還有相當一部分糧食被儲存了起來,穆丹烏拉城中十座糧倉裏都是堆得滿滿的麻包,看到這一狀況後,寧完我和範文程都是松了一口大氣。

他們北遷時雖然也帶來不少糧食物資,但兩黃旗兩萬多旗丁,加上皇太極交給豪格的三千護軍,還有十幾萬漢人包衣,加起來近二十萬人,人吃馬嚼下來,每天消耗的糧食可不是個小數目,單憑他們帶來的這些糧食可支應不了多久。

在盤點完糧倉儲備後,寧完我與範文程兩人粗略計算了一下,隨即聯袂請見豪格,請求他立即下令,從即日起實施軍管,穆丹烏拉範圍內所有人口每日糧食消耗都要配發,並且八旗與漢人包衣一視同仁。

由於此時盛京陷落、皇太極自焚的消息還未傳過來,一向脾氣急躁、頭腦簡單、舉止傲慢的豪格憂心之下也變得沉默穩重起來,對待寧完我和範文程也不像以前那樣態度驕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