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二章 巨大而復雜的移民工程

朱由檢既然計劃全力開發江漢平原,那分拆湖廣就成了必然之舉。

下轄十六個大府的湖廣承宣布政使司規模太過於龐大,轄區人口卻是太過於稀疏,不利於朝廷政令得以順暢的執行。分拆之後,兩個巡撫衙門所轄的區域更小,也更有利於政策被完整的貫徹下去。

在人口爆炸的後世,現湖廣行省下轄的每個大府都是人口數百萬的地市,加上配套的各種現代化基礎設施,對土地的利用率也是達到了極致。

但現在的湖廣地區各種情況與後世有著天壤之別,不僅是道路交通、農業科技等各種基建十分落後,就連經濟發展最基本的因素——人口,也不及後世的十分之一。

對於明末到底多少有多少人口,後世也是眾說紛紜,有說兩億的,有說一億五千萬的,有說一億的,有說不到一億的。

這些推測都有各自的理由,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陷:缺少詳細確鑿的官方數據,並且缺的是動態的官方統計。

已經持續了十幾年的小冰河期各種極端天氣下,人口的動態增長和減少每天都在不斷變化中,在這個信息統計傳遞極其緩慢和不透明、官方效率極為低下、各種隱匿戶口眾多的時代,想要統計詳盡的人口是不可能做到的。

在大明,儲存和統計全國丁口數量和賦役的黃冊被太祖放在了南京玄武湖中的梁州上,朱棣登基後雖然遷都北京,但黃冊卻依然留在了南京。

鑒於黃冊的重要性,當初太祖朱元璋在派人探查過無數次後,最終決定把黃冊庫放在了玄武湖。

黃冊作為國家之根本和命脈,收儲保管時首先要絕對保證其安全。

那時的玄武湖水面浩渺,湖中的幾個洲與世隔絕,“周遭四十裏,中突數洲,斷岸千尺”,安全防衛較有保障,實乃天造地設的建庫之地。

雖然自然地形得天獨厚,但朝廷對後湖的安全防衛一點也沒有放松。

當時的玄武湖被劃為禁地,“人不得窺伺矣”,更不許隨便進入。

沿湖軍民“不許偷引水利”,湖邊土地不許耕種,湖內魚蟹、菱茨薪草不許采取。

若有違反,究問如律。

真可謂“湖曰禁湖,地曰禁地,例必曰禁例,而船必曰禁船。”

曾經有一位叫朱璠的戶部官員寫道:“王者從來重所天,六朝無計置民編。後湖藏冊高千古,永保皇圖億萬年。”

這首詩由衷地表達了對黃冊受到很好保護的自豪。

玄武湖在嚴密的防守隔離下,人們“遊趾不得一錯其間,但有延頸送目而已”

曾有詩人感慨:“瀛洲咫尺與去齊,島嶼淩空望欲迷。為貯版圖人罕到,只余樓閣夕陽低”。自從黃冊庫建成後長達近兩百年的時間裏,玄武湖幾乎從當地居民的生活中消失。

雖然防守森嚴,管理嚴格,但黃冊庫中的冊籍並沒有得到如人們想象的那樣完善保護,蟲蛀、潮濕、造假等都對其造成了很大的破壞。

如正德十五年時發現,正德七年編造的江西布政使黃冊已大半被蛀壞,其中,“有一縣全蛀者,有一縣十蛀八九者。紙張如粉,灰末成堆,都圖丁產,字字不全,難以辨認。但經一揭,紛紛而碎”。

庫房的境況也很糟糕,嘉靖時,多數庫房都已超過使用年限。萬歷時更是“梁柱朽爛,磚瓦傾圮,陰雨淋漓,冊籍難收”。

朱由檢在得知這一情況後,特意下旨加強了對黃冊庫的保護和搶救,但對於已經損毀的眾多冊頁卻也是無能為力,上面所記載的許多地方官府統計的各項數據也隨之煙消雲散,這也導致了大明具體人口數量統計也需要重新來過。

除了這個因素外,連年的征戰、瘟疫、疾病、饑餓、新生兒夭折等等諸多天災人禍下,人口的變量極大,詳細數據的歸納變得非常困難。

朱由檢計劃在三年後展開全國性的人口普查,統計全國人口的同時重建黃冊,以便對後續的經濟發展提供一個基本數據。

而黃冊庫也將會被遷移至京師,北地幹燥的氣候更適合保存這些珍貴的紙質資料和文档。

據朱由檢掌握的資料來看,現在大明的總人口大約在一億兩千萬左右,其中有五到六千萬都集中在了最為繁華富庶的江南地區。

而亟待開發的湖廣行省,總人口也就在不到兩千萬左右,數量還是相當少的,這也是江漢平原未得到更大規模開發的主要因素。

後世的湖南湖北兩個省,人口數量加起來就相當於現在大明的總口數,這種數量上的差距在沒有大量的糧食支撐下是無法彌補的。

“戶部、河南巡撫衙門及其相關地方官府,須加大往荊襄地區遷移人口之力度,力爭明年年底前,保證河南受災各地再無丁口滯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