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七章 聖意

朱由檢想到的另一條門路就是發動致仕官員以及豪商們捐資助學,在各地興辦學校。

尤其是承平已久、繁華日甚的江南一帶,大多數人已不為溫飽問題所困擾,創辦學堂、擴建私塾、擴招生源的條件已經完全具備,興文建學正當其時。

雖然江南一直是文風昌盛之地,但尋常百姓的識字率依然不高。

隨著商貿、海貿的興盛,江南大批的手工作坊如雨後春筍般崛起,但很多技術正面臨著瓶頸,極大地制約了生產力的發展。

而讓更多的能工巧匠能夠讀書認字,從而學到更多的知識,以求在各種技術層面上突破創新,這應該是促進手工業發展的一條必由之路。

朱由檢打算把江南的豪商們作為興辦學堂的主力,而致仕在家的官紳作為前者的補充。

其實江南大商賈們一直就有資助讀書人的習氣,只不過他們把重心放在了科舉有望的生員身上。

因為這種提前投資將來會給他們帶來極為豐厚的收益,一旦被他們資助的讀書人中試為官,那他們在生意場上就會得到特殊的關照與回報,這種互利互惠的關系下,江南利益集團才一步步地形成。

而朱由檢的打算是開辦平民學堂,而非這種精英式的投機行為,這種賠本生意怕是商賈們很難接受的。

若是不給這些人一些好處,就想讓他們幫助朝廷完成這種全民普及的義務教育,那簡直就是癡人說夢。

雖然朱由檢可以動用廠衛的力量,用殺雞駭猴的方法逼迫他們就範,但這種破壞法律和規則的辦法是與他的初衷相違背的。

讓更多人讀書明理,在用知識改變世界的同時也學會遵紀守法,並且讓這種觀念普及到全大明境內,那才是朱由檢最想看到的結果。

而如果自己開了破壞規則的先例,那以後就很難服人了。

朱由檢之所以想讓江南商賈參與到辦學中來,看中的並不是他們的銀錢,他看中的是這個群體所具備的人脈。

而且以商賈們靈活的頭腦和思維來看,將學堂交給他們去辦,應該會比官方做的更好。

朱由檢對此事的結果可以想見:學堂辦起來之後,商賈們肯定會一直關注此事。一旦發現這些貧民子弟中有好的苗子,那他們會采取重點照顧的舉措,相反設法將這樣的孩子培養成做官的苗子,哪怕十棵成材一棵,那也是有的賺。

而至於其他資質一般的孩子,他們肯定會用聽之任之的方式不再過問,反正只要糊弄過去就行。

他們這種自以為聰明的想法其實正中朱由檢的下懷,朱由檢辦學的目的只是為了提高全民識字率而已,又不是為了培養更多的官員。

現在的關鍵就是如何誘使他們將更多的學堂辦起來,並且利用他們掌握的人脈來提供更多的師資力量,至於其他的問題根本無足輕重。

想來想去,朱由檢決定以名爵酬功的方法來進行試水,如果此法效果一般,那就再想別的辦法。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興辦教育並非一朝一夕之事,沒必要太過倉促,急也沒有用,欲速則不達就是這個道理。

所謂的名爵並非真正的爵位,而只是一些榮譽頭銜,有了這樣的榮銜就可以見官不跪,與生員的資格類似,但要比生員的档次要高一些。

這項計劃還不至於招致朝臣的一致反對,因為這是有先例的。

當初自己剛剛穿越過來,朝廷財政窘迫無比時,侯恂就提出過這樣的主張,只不過隨著事態的迅速好轉,這項建議也就此擱置而已。

隨著時間的推移,不知不覺間已至小雪的節氣,路上的行人也因天氣寒冷的原因而逐漸減少。

京師西城一座四進的宅院後宅書房內,剛剛下值的溫體仁摘下烏紗、脫了官服和官靴,在婢女的服侍下換上一身寬大的青色道袍,踩上一雙輕便舒適的錦緞步鞋後,渾身頓覺輕松無比。

“去,讓二公子來書房一趟!”

溫體仁在椅子上坐下後吩咐道。

“是,老爺!”

婢女蹲身一禮後出了書房,反身將門扇輕掩後向側院而去。

不一會功夫,一身藍色直裰、頭發用束帶紮著的溫侃敲門之後推門而入。

“孩兒見過父親,不知父親大人喚兒前來有何吩咐?”

溫侃向溫體仁施禮後恭敬地開口問道。

“禎玉,過幾日司農寺官署即將開始正式運作,作為司農寺為數不多的主官之一,你可準備妥當?入職之後可有何打算?且說來與為父聽聽!”

溫體仁看著年過三旬的次子,臉上的神色與平時一般無二。

自家的三個兒子在學問上均無所長,長子與三子都只有生員的功名在身,只有這個次子於數年前勉強中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