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 司農寺

楊嗣昌施禮謝過皇帝的贊揚後坐了下來,心裏自是暗喜不已。

隨著溫體仁舉薦了和州知州荀文禮為常州知府,江南四府的主官人選終於塵埃落定,其余空缺的推官、通判等職位自有吏部考察任用,朱由檢並未打算幹涉。

監察禦史和錦衣衛已經開始分駐大府,監督當地官府主要官員施政履職工作,隨時就其表現呈報皇帝和內閣。

在這樣嚴格監督的舉措下,稱職和瀆職怠政者所作所為都會被記錄在档,將會更有利於吏治的高效和清明。

等到這兩個監督機構覆蓋到大明絕大多數州縣的時候,朱由檢相信,世上從未有過的清廉官府將會在自己的執政期間誕生。

這並不是奢望和幻想,因為相對於後世龐大的人口規模以及同樣龐大的管理機構來講,現在的地方官員太容易被人盯上了。

畢竟朝廷派到下面的經制官員的人數太少了,並且其一舉一動都令人矚目,錦衣衛只要稍微用心便能將他們的日常行為摸個一清二楚。

其實大明現有的執政體制透明度已經是相當高的,每一個環節基本上都是在公開的情況下進行的,而地方官府的政務透明度更高。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斷案。

地球人都知道,知縣斷案時,大堂中是允許庶民旁聽的。雖然敢去旁聽的除了是與案子有關的人員以外,就是一些閑的無聊的有些身份的人士,一般的百姓還真的不太敢進到衙門裏去。

從理論上講,百姓都可以旁聽,更別提禦史和錦衣衛了。只要這兩者在場,知縣斷案時的舉動言辭結論都會被記錄在案,在這種情形下,你讓知縣如何敢徇私枉法?

最重要的是,也許同為文官,有些禦史或許可以采取放任或者睜一眼閉一眼,甚至是與之同流合汙的方式來欺上瞞下,但是誰敢去收買錦衣衛呢?就算有人敢,但最後會不會被錦衣衛沾下一層皮來呢?

朱由檢打算將錦衣衛在京師施行的坐班制度推廣到地方官府中去,這種事誰也說不出不字來。

京師部司都有校尉坐班,你一個小小的地方衙門還比得上朝廷中樞?

“昨日朕偶發奇想,於是出宮前往文淵閣巡視一番,此亦為朕登基以來首次前去內閣署衙。朕雖久聞內閣處置公務之所不甚寬敞,但未想到竟是狹小如斯。朕雖不喜奢華,但亦不能坐視閣臣於此般環境下辦公。昨夜思想過後,朕決意擴修內閣公署,以維護朝廷之體面。範卿可於會後遣營繕司官吏前往勘察,之後制訂修整方案,在不影響內閣公務的同時,擇機予以擴修。擴修時要增設飯堂、值夜歇息處所、以及寬衣沐浴之處,所耗錢糧由戶部核算支付!”

朱由檢說罷,溫體仁張了張嘴,但最終沒有插言。

因為他突然之間想明白了,內閣人數很快就會增加到至少六人,那麽兩房的中書舍人、書辦吏員也將會相應的增加,內閣那點鼻屎大的地方一下子多了幾倍的人數,要是再不擴建根本就無法辦公了。

眾臣們對皇帝此舉並無提出異議,尤其是有希望入閣的幾位,都對皇帝這一關愛之舉極為滿意。

尤其是極愛潔凈的楊嗣昌,每次前往內閣時,都對閣臣值夜時睡在裏間那張小小的床榻大為不滿。聽到皇帝特意叮囑的幾項細節,楊嗣昌頓時覺得自己和皇帝其實是同一類人,都是注重生活品質的高雅人士。

接下來就輪到今日的第三項議題了:新設有司。

“啟奏聖上,臣以為,自太祖開國建制至今,朝廷部司之權責足以應對我朝之狀況,為何要屢屢新設有司徒耗國帑?此舉將祖制置於何種境地?”

說話的是禮部尚書張國維,這廝自知上次議事惡了朱由檢,入閣已經絕無可能後,抱著破罐子破摔的心態再次站出來找死來了。

“張部堂此言差矣!我朝體制沿襲前蒙元之制,而後太祖自是根據我朝之狀予以相應變革。就拿內閣之前身來講,國初太祖置中樞省,分設左右丞相,以平章事為次相,中樞省便為處置朝政最為重要之有司。而太祖隨後便於洪武十三年將丞相一職予以廢除,改設協辦大學時參與機務。而太宗即位後,以侍講、侍讀、編修、檢討等參預機務,形成內閣,協助君王處理政務,內閣大學士開始公開參預機要事務,協理朝政。而依張部堂之言,太宗之舉非改祖制乎?”

出來打張國維臉的依舊是溫體仁,老溫本著趁你病要你命的原則,將張國維再次痛毆一頓。

昨晚他已經從朱由檢的話語中聽出來了,新設的部門將會關系到自家兒子的前程問題,所以當張國維率先站出來反對的時候,老溫毫不客氣的予以了駁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