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五章 舉薦

溫體仁聞言心中頓時一喜。

這幾年皇帝的性情有著極大的改變,從對臣子的嚴苛之極到現在的寬厚仁慈,數年之間竟有著天地之別,對身邊近臣的家人也是屢有恩蔭賞賜,這些行舉都讓重臣們暖心不已。

皇帝既然說讓自己對後代能有期許,那肯定不是加恩蔭了,自己的三個兒子中只有次子溫侃有舉人功名,現在也是七品的中書舍人,難道皇帝要有拔擢的舉動?

正在溫體仁心中猜測之時,楊嗣昌率先趕到了內閣,緊接著兵部兩位左右侍郎以及陳奇瑜也先後趕了過來。

在眾人落座後,朱由檢將洪承疇的奏報簡略一說,楊嗣昌等人都進入到了思考的狀態。

“啟奏聖上,臣以為,洪亨九所奏錦州城內異動之事似並非大事,蓋因其奏報中有疑似二字矣!以此推斷,或許錦州城內之事並非他親眼所見,而只是耳聞有異,穩妥之下方才急報朝廷。至於期間究竟何事,臣預計最遲明日便有相關奏報送達!”

楊嗣昌率先結束思考,施禮後奏道。

“臣附議本兵之言。洪亨九行事向以穩健著稱,其定是接報之後方才趕往錦州查看究竟,但其奏報中並未提及提兵前壓一事,亦未請求朝廷派員相助,故而所謂火並之說所涉官軍員數應是不多。再者,現下建州大軍北撤,對錦州已無威脅,城內所駐亦非朝廷官軍,就算有火並之事生發,亦與朝廷無幹!臣反倒以為如果此事為真,若知其詳略後,朝廷何不就此做一番文章呢?”

陳奇瑜不愧是久富盛譽的能臣,他對這件事的推斷和結論更為直接:他首先是誇獎洪承疇行事穩健,其實是在暗指他膽子太小,連他這樣的人都不是帶著大兵去彈壓,說明事情不大。

再說了,就算真有火並,那肯定是遼西將門之間的火並,那就讓他們打就行了,若是知道其中原因,趁機從中做一番手腳的話,說不定會有更大的收獲。

陳奇瑜的話讓朱由檢點頭不已:“陳卿、楊卿之判合情合理,就目下形勢來講,遼西應無生變生亂之可能。洪卿亦屬能臣,些許狀況其定能應對得當,何況關外尚有數萬精兵壓陣,此事當是無憂。現下只等關外最新之報,到時便可知其事之詳略了,之後眾卿自當各抒已見,針對其情做出相應之斷!”

在座諸人盡皆點頭稱是,經過這番簡短的分析,關外的緊急軍情現在看來不過是虛驚一場。

朱由檢本想讓眾人各自回府歇息,但想到既然個人都在,那就索性再商議一下有關明年大戰的其他細節,盡量做到細節上萬無一失。

“楊卿,秦軍與川軍現分別抵達何處?其軍械糧餉、駐紮之所是否準備妥當?”

朱由檢目視楊嗣昌發問道。

“回稟聖上,秦軍先頭約八千人今日已至昌平,待其紮營歇息後明日未時便可進抵京郊。兵部已派員前往督查引導,京營營房與日常間均有專人維護,待其抵達後隨即便可入駐。川軍一萬人與三日前已進抵山東德州府,按其日行六十裏來算,再有十日便可抵京;兵部已遣人知會秦督,令其早日與大軍脫離後趕赴京師陛見。兩軍所有軍需均已備齊,還請聖上安心!”

楊嗣昌已從前幾天的沮喪情緒中走了出來,舉止儀態也恢復到了往日的狀態,並且對部務的要求更加嚴格起來。

“甚好!楊卿做事一向兢兢業業,對本部相關情治了如指掌,如此做派實為臣子之楷模!朕之選材用人尤重其務實之風,慣於高高在上、誇誇其談之徒朕實厭之,只知吟風弄月,不知民之疾苦者絕無升擢之可能!在座諸卿皆為言必有理、行必有成之能臣幹才,眾卿平時之勞朕亦是心中有數。毋庸諱言,人生在世,無非名利二字,但凡對大明有所奉者,朕並不吝擢賞以酬,望卿等且記朕之言,勿失朕望為佳!”

溫體仁等都是施禮口稱謹記,朱由檢又吩咐明日昭仁殿議事之後,遂起身帶著王承恩回宮而去。

第二天辰時過後,昭仁殿裏已是座無虛席,內閣以及六部堂官濟濟一堂,正在等候皇帝的到來。

時節已至立冬之日,殿內各個角落點起了數個燒著銀炭的火盆,使得不算寬敞的昭仁殿裏溫暖如春。

身具東閣大學士職銜的孫傳庭與陳奇瑜也是列席其中,司禮監掌印太監王德化等人則是立於禦座的右側位置。

隨著一聲靜鞭的脆響過後,司禮監眾人皆是跪倒在地,殿內文臣們紛紛起身聚於殿中位置站好,片刻過後,朱由檢帶著王承恩和駱養性由後門進入殿中。

“臣(奴婢)等參見聖上!”

待朱由檢在龍椅上坐定之後,以溫體仁為首的重臣躬身拱手施禮參見,王德化等人則是大禮參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