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 出關

“呵呵!長伯之言謬亦!某適才所言亦是最壞之結局而已,其實朝廷並無認定遼東上下已有異心,洪公此行亦是欲使寧錦軍上下一心耳!否則聖上只需遣數名錦衣前來便可,何須動用大兵?試問,若是錦衣前來,令尊與你可敢抗命?”

沈世玉笑道。

就算在前幾年大明全境紛亂四起之時,錦衣衛仍然是文官武將畏之如虎的存在。祖大壽自崇禎二年率軍返回遼東後,因為生怕遭到廠衛抓捕,八年來一直不敢跨過山海關來到內地,可見廠衛的威懾力有多大,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就連祖大壽這樣手握重兵的大軍頭,也只敢抗旨而不敢公開造反,何況其他文官武將了。

真如沈世玉所言,若是皇帝已對吳家生出殺心,早就派遣錦衣來拿人了,難道吳襄敢領兵反抗嗎?被山海關和京師夾在中間的薊鎮兵卒會聽你的將令?就算手下聽令,一萬多人能打得過朝廷數萬精銳嗎?

“沈公到底何意?是讓我吳家與祖家徹底撕破臉皮不成?恕小子直言,真要如此的話,怕是於大事無補。畢竟祖家世代將門,在遼東之地經營多年,其勢力不是我吳家可比。小子亦覺沈公適才言下之意,聖上似無使遼東生亂之意,督師此去關外只帶親兵數百便是明證。小子與家父乃大明臣子,自當遵從聖上及朝廷指令,故今日還請沈公明示,只要並非過分之舉,我吳家絕無二話!”

在沈世玉的一番軟硬兼施下,年輕的吳三桂終於招架不住敗下陣來。

“長伯既是知道吳家還是大明臣子,那就應該盡到做臣子的本分才好!你現下僅為副總兵銜,以你之材實在是太過屈就!軍將若無戰功,單靠裙帶根本不會有升遷足夠之資本!在流賊大部肅清之情勢下,若想立功,明年的建州戰事便是長伯你最後之際遇!可你有無想過?在朝廷上下對遼東惡意滿滿之際,你還有機會帶兵出關參戰嗎?你還年輕,難道甘心於前程僅此而已?若想立功,必須要成為統兵大將!洪公此次欲整飭寧錦大軍,以使來年征伐大軍上下一心而無後顧之憂,這便是你的機會!長伯,說句誅心之言,史上之名臣重將,哪一個不是心狠手辣之輩?優柔寡斷、思慮過多之人,最終一生碌碌無為!值此大變革之際,須得有足夠大之魄力才能出人頭地!長伯,某言盡於此,具體如何你好生琢磨!”

三日之後,在交接完糧餉之後,洪承疇帶著五百標營護衛離開薊鎮,向山海關行去,同行的還有吳三桂以及吳家的三千馬隊。

在把沈世玉的話告知父親後,吳襄父子秘議良久,最後決定以吳襄染恙、需要有人照顧為由,讓吳三桂去錦州將家眷接回關內。

至於帶領大股騎兵出關,是因為有聖旨命薊鎮派兵作為洪承疇的標營護衛,真實的原因是奉旨便宜行事的洪承疇,將寧遠總兵的位置許諾給了吳三桂。

洪承疇進京陛見時,君臣二人曾經看著輿圖對遼東防線進行過全面的評估,這也使洪承疇對寧錦一線有了更加詳盡的認知。

在紫禁城珍藏的坤輿圖上,整個東北及蒙古一帶的地形一覽無余。

大興安嶺以及七老圖山、努魯兒虎山和燕山,這連綿不斷的大片山脈把東北、大明內地之北境、以及蒙古高原切割成了三塊,也使得三地之間的往來變得異常的困難。

要想從建虜盤踞之地進攻大明,只有三條路可走:一條是從盛京出發,先渡過遼河,後經朝陽、大淩河、淩源到達喜峰口,然後再破邊墻而入;另一條是從盛京向西,穿越蒙古科爾沁部再折向南,到達契丹人的祖廷——平泉,渡過灤河直抵古北口,之後破口進入京畿地帶。

以上兩條道路,全部都是沿著河谷而行,在遼西山地的崇山峻嶺之間穿梭,數萬人馬攜帶著大量輜重穿行其間,期間的損耗是相當驚人的;這也是歷史上的建虜往往要準備數年後,才能從這兩條道路進入大明搶掠的根本原因:太難走了,並且要冒著被明軍擊敗後一無所獲的巨大風險,那樣可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而山海關通往寧錦的這條道路是最便捷、到大明最近的一條通道,也是建州最想得到的一條通道。

山海關外,西邊是綿延無盡的崇山峻嶺,東邊則是廣闊無邊的渤海,而夾在山海之間有一片狹窄而又細長的平地,這便是著名的遼西走廊。

這條通道是建虜最為迫切想要打通的要道,而堵在這條通道最北端的要塞錦州城,就像一柄匕首一樣抵在後金的咽喉處。

建虜若想從遼西走廊進攻大明,首先要將大軍調往盛京,然後穿過古時謂之遼澤的大片沼澤地,渡過大淩河直抵錦州城下,在攻克錦州後過小淩河,一路攻破松山、塔山、連山這些城堡後抵達寧遠,攻克寧遠之後還要連續渡過女兒河、六股河等六條河流,最後才能殺到山海關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