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圖謀

乾清宮內,崇禎正在翻看兩淮都轉運鹽使司轉運使胡亭路和兩淮巡鹽禦史宋思章的奏本,兩本奏本內容大致相同,都是彈劾山東都轉運鹽使司轉運使陸恒的。

這都是意料中的事,崇禎翻看過後就把奏本扔到一邊。

奏本的內容很簡單,指責陸恒失職瀆職,坐看私鹽越境售賣而不顧,致使兩淮鹽場鹽課銳減,朝廷受到了巨大損失。

兩人在奏本中暗示,現下不僅是兩淮官鹽的鹽倉內食鹽大量積存,而且煮鹽的灶戶手中也有海量的食鹽,並且每日都在以驚人的數量增長著。

由於食鹽積壓售賣不了,廣大灶戶中已經出現不穩情緒。再這樣持續下去的話,不排除幾十萬灶戶會有什麽過激的舉動,到時南京怕是會首當其沖。

兩人的奏本打著一切為朝廷著想的幌子,其實質無非是新鹽搶奪了原本屬於兩淮與鹽利有關的相關人員的市場,擾亂了正常的鹽運秩序,導致轉運使司上下以及鹽商們收入受損。

由於眼界的局限性,這些人並未意識到這將是他們覆滅的開端,而只是單純的認為是有宮中貴人吃相難看,伸手撈過界了。

灶戶都是世代相傳,自從私鹽興盛以後,原先貧苦無依的灶戶們,其中大部分已經過上了衣食無憂的日子。

煮鹽無非是時常更換燒壞的鐵鍋而已。燒火的柴草到處都是,海水更是不用花錢購買,只要付出人工和時間,煮出來的鹽幾乎無成本。

並且鹽的銷路不用發愁,只要每家攢夠了十石,用車推著送到鹽商設立的收購點,自然就換回黃澄澄的銅錢或碎銀或糧食。

至於官鹽,抽空捎帶著交一些便可,官鹽上交的再多也一文錢換不來,朝廷給灶戶撥下的錢糧早給官爺們貪墨了。

如果新鹽將淮鹽擠出市場,灶戶們肯定會出現強烈的不滿情緒,若是相關利益者再暗中遣人蠱惑,一場民變很容易就會發生。要是朝廷措手不及下,繁華的江南說不定會受到不小的波及。

真要到了那時,不管新鹽的背後是誰,都會成為千夫所指,在朝臣們聲討聲中灰飛煙滅。

崇禎相信,為了個人利益,這幫人什麽事都幹得出來。因為其中的利益太大了,牽扯的人太多了。

上至高官勛貴、豪商巨賈,下至販夫走卒、官兵鹽丁,每個人都從中得利。

雖然利潤的大頭被少數的利益集團把持。但他們吃相不難看,知道手指縫漏一點給下層的平民士卒,好讓這個鏈條串聯起更多的人,形成一個更為巨大的利益圈。

居然用民變威脅朝廷!崇禎暗自冷笑不止。

那就殺雞儆猴,從淮安開始,先拿下淮安提舉司,吃點肥肉。然後一點一點向南擠壓,直到把兩淮鹽場拿下。

天下皆知兩淮鹽商巨富,眼紅他們家中財富的官員著實不少,很多人嘗試用手中的權利從鹽商身上獲取利益。

但兩淮鹽商都是精明無比,他們自知有錢也抵不過官府小吏的權勢,要想保住手中的聚寶盆,首先要把官老爺喂飽。

所以鹽商們自發的結成同盟,拿出巨資行賄。

他們行賄的主要對象並非縣府主官,而是各衙門中掌握實權的書辦吏目。

鐵打的胥吏流水的老爺。按照朝廷規制,府縣主官三年一任,頂多兩任就要騰挪位置。不管你是進士及第還是同進士出身,到任地方後也就剛剛熟悉治下情況,或許某些有為官員剛想做出一番政績,三年到期了,不出意外的話就得走人。

但那些世代傳襲的胥吏都是本地人,他們才是把持一方的真正實權人物,比如戶房、刑房等六房的司吏,皆是數代傳承,相互勾連。朝廷和府縣大老爺的政令和指令,都要通過這些司吏及其手下去執行。

若是胥吏們對大老爺的執政不滿,只要稍微用些手段,就會讓高高在上,只通四書五經而世事不明的進士老爺灰頭土臉。

比如就說征繳夏糧吧,戶房司吏當著大老爺的面義正辭嚴的要求差役們,務必要保質保量的完成今年夏糧的征收任務,把夏糧征收當做當前頭等大事來抓,一定要落實到每家每戶,按時足額上繳朝廷賦稅。這關系到吏部對老爺政績的考核,大家要齊心協力坐好本職工作,不負大老爺對大家的厚愛。

到了晚上,帶領差役下去征糧的衙役就會聚到戶房司吏家中,飲酒作樂的同時,司吏用簡單的暗示告訴衙役們,收糧時不要過分欺壓百姓,要是實在交不起的貧困農戶,就不要過度為難了,大家都是鄉裏鄉親的,要是逼迫過甚,以後見了面怎麽說話?

最後的結果不言而喻,征收夏糧的工作完成的很不好,由於糧食歉收,只完成了征收數額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