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 天下的改變(第2/3頁)

雖然,以始皇帝的為人大概率不會計較這種事情,但涉及陳年舊事,趙泗還是不打算過多幹涉。

反正自己是儲君,總歸要繼位,大父的和自己的嚴格意義上來說並沒有什麽區別。

“去罷……孤會使人為你備車,另外,順便代孤向大父問好。”趙泗點了點頭。

黃石公來了,尉繚走了……

徒留下趙泗居於皇宮陷入了一種恍惚的感慨。

實際上除了一場遷王陵令引發的叛亂以外,秦國並未和反秦勢力有過太多正式交手。

是因為一場甚至波及不到關中的動亂平定就把這群人消滅幹凈了麽?這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是不知不覺之中時局發生了改變。

以往層出不窮的刺殺不知不覺的消失的無影無蹤,以往漫天飛舞的流言蜚語也不知不覺的沒有了。

最起碼像什麽秦二世而亡,祖龍死而地分之類的流言,徹底的失去了市場。

目前最多的輿論無非在於百家之爭,天下人好像不知不覺已經認同了秦國是規則的制定者。

一切,看似沒有什麽大動作,卻悄無聲息的全部改變了。

從這次諸子百家匯聚鹹陽,各種老古董都紛紛前來就可以看出來,從整個社會方面,大秦已經正式得到了認可。

而如黃石公這般的人物也主動現身……

“陽光普照之下,景色還是那個景色,一切卻都不一樣了。”趙泗笑了一下。

這很好,最起碼說明自己在做的事情是對的事情,那自己更應該堅持不懈的做下去。

現在的秦國社會風向已經逐漸寬松了起來,但是秦律卻沒有過多改變,以商君法為根基的秦律很顯然已經落後於整個時代,這是舊時代最後一層窗戶紙,也是最大的殘留。

秦律,必須改變,而且也必須盡快改變。

“稽粥……”趙泗擺了擺手,一旁正在悶頭看書的稽粥起身行禮。

“去催一催李相!”

盡快把新秦律定下來,一來是為了盡快適應社會的變化,穩定大秦的根基,將大秦最後一點不合理之處去除。

二來,也是為了給百家做個表率,讓新秦律成為社會規則的底線。

諸子百家有什麽政治傾向不管,但是不能和大秦的律法相背。

最起碼不能提倡明顯違背律法的思想。

三來,則是因為,只有新法定下來始皇帝才會從湯泉回來。

小稚奴離開自己這個親爹這麽久,若說不想那是假的,況且,操持一國政務,真的很累……趙泗想盡快找始皇帝換班。

“三公九卿制度還是不夠合理,皇帝的工作強度太大了……這個問題實在太難解決,準確來說不管是任何制度,若想集中權力,勤政都是必要的事情,不過回頭還是得探討一下朝堂改革……”趙泗喃喃自語。

李相得到了趙泗的催促,表示自己已經在馬不停蹄的籌備新秦律法典。

得虧改法之事李斯準備了很久,因此做起來也比較簡單,而且趙泗時常給李斯開小灶的原因,所以李斯很清楚趙泗對於新法典的要求和治國理念,因此不用頻繁修改。

李斯到底是丞相,雖然舊吏敵視李斯,但李斯依舊有自己的人脈和威望,有不少可以任用的人才,很快就弄出來了大概框架。

而天下間,釋奴運動也在轟轟烈烈的實行之中。

關中作為政治中心,做的最快,畢竟執金吾等等各種武裝力量以及政治大佬都匯聚在關內,不管是官奴還是私奴,都沒有遇見太多阻力。

至於成果也非常喜人。

僅關中釋放以後登記造冊的官私奴隸加起來足足有兩百三十萬人。

而在釋奴令以後,等於大秦平白多了兩百三十萬個自耕農。

從此以後,他們都將受到大秦律法的管制。

除此之外,零零星星的還有幾萬人,是關中各地官府清掃山林匪寇黑戶得到的人口,數量不多,主要是因為關內的體系和開發實在是太健全了,想在關內當黑戶真真是一件大難事。

若放到六國之地,釋放的官私奴隸肯定沒那麽多,執行的也沒那麽到位,相應的清掃出來的黑戶反而會相對多一些。

畢竟秦國是戰勝國……關中奴隸多一些很正常。

釋奴令實行起來實際上各地官府的怨言很大,因為官奴隸算是地方官府的財產。

地方政府說是屬於秦國,但實際上財政人力,哪個執政者都不願意完全的充公給國庫。

以前可以自主支配,現在得等待上面撥款,那意義能一樣?

當然,怨言主要集中在開發已經比較成熟的郡縣。

像蠻荒之地,如嶺南隴西各郡縣地方官,在得知遷王陵令以後配合的相當痛快。

主要是因為窮鄉僻壤本來都沒多少人願意去,每年都得從內地遷移人口,地方官真是恨不得一個人掰開當兩個人用,人手實在短缺的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