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五章 終局(第3/3頁)

“那毛紀呢?”

“毛尚書?等他挨了板子,看看是不是能有些改變,到時再說。”尤址說到這裏又加一句,“閣老,各人自有各人福啊。”

那意思,你別特麽管太多了。

王鏊聽下來其實也覺得是皇帝的意思,否則尤址憑什麽和當朝大員商議這麽重大的事情?

說完了得算話才行,要是不算話,將來被捅出去讓皇帝知曉,這事情可不小。

再說了,他今天處處考慮皇上、考慮朝堂、還考慮楊一清,那麽他的利益在何處呢?不合常理。

繼而可以確認,就是皇帝派他來的。

他不願講,或許是有特別的理由,或許就是皇帝交代的,但總之是錯不了。

楊一清那邊,他一時無言,看起來糾結於這個結果。

“楊閣老?”

“喔。”楊一清回過神來,他說:“身為臣子,自然是聽旨而行。皇上當初就可以一道聖旨,將楊一清調至新疆,又何必如此麻煩。”

“楊閣老若是能和皇上同向而行,那就更不必這樣麻煩了。”

所以說這個時候講當初是沒什麽意思的。

他就不好講,你閑得沒事非要給自己惹一個霸臣之名,這下舒服了?

“楊閣老,今夜咱家就是這些話,要是楊閣老覺得咱家說的還行,那您點個頭,咱家就奔著這個道兒走,總歸不能這麽繼續折騰下去。皇上與您,總得一個先低頭。而皇上……那是皇上,爭起來,閣老難道還想皇上先低頭?”

“那自然是不敢。”

王鏊也覺得這樣算是最好的解決了,雖然說在轉任他為新疆總督之前,聖旨上肯定寫下一大段他如何如何霸道的話,但就像尤址所說。

你不低頭,難道要皇帝向你低頭?

“楊閣老,下官倒是覺得不錯。劉希賢在山東是美名傳於天下,將來有日,新疆也定然處處留有楊閣老的美談。再說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筆下的那種塞外風光別有一番意境,如何能不好?”

楊一清本是想求死,沒想到皇帝竟然不讓他死,再說有前例在前,他跟著去走似乎也沒什麽,最終他擡了擡手,“那就一切有勞尤公公。”

“好。”尤址大喜,總算是辦好一樁差使,“那咱家這就回宮,楊閣老可以收拾收拾。還有一節,閣老要注意。”

“公公請說。”

“咱家自然相信閣老與毛紀沒有相互配合,但陛下最忌官官相護,毛尚書的事閣老不要再講了。如果真的是為了毛尚書好的話。”

兩人將這個太監送走,相視一眼都看出對方眼裏在想些什麽:就是皇上派來的。

在這件事情上,皇帝始終光榮正確,最後拿掉了他的首揆,反而還盡顯仁義,楊一清明白,這就是王鏊說的,得按皇帝滿意的方式來。

而且最後的提醒也是,他不為毛紀求情自然就是無情無義。

反正這清名,他就是要不得。

“閣老在想什麽?”王鏊問。

楊一清眼神幽幽的說:“今日老夫離去,並非終局。張秉用是心胸狹窄、難以容人之人,這次這麽多人為了老夫開罪於他,將來他一朝得勢,必然會不擇手段,借機報復。濟之,你得小心。”

“閣老不是說了夫唯不爭的話?”

“但有些人,你在他前面便算是與他相爭。也不是所有人都會像老夫這樣待你的。”

王鏊笑了笑,“閣老確有容人之量,可稱國之柱石。所以陛下是為了做事,卻不是為了針對閣老。老夫心想,陛下並不會特別氣憤於你反對士紳除優,畢竟陛下自己也知道此事事關重大,更是早在江南便已開始鋪墊,但陛下一定很氣憤於閣老與毛紀那番奏對。皇上是爭了清名,但皇上從來沒有對不起閣老。閣老保重,下官先行告退。”

他這番話說得倒是瀟灑,但是說得楊一清懵掉了。

皇上從來沒有對不起閣老……其實還有下半句,閣老真的沒有一點對不起皇上嗎?

楊一清忽然開始心痛起來,到最後的最後,皇帝沒有選擇殺他,也沒有選擇將他關起來。

這一夜,

尤址還去了大牢裏看毛紀。

問了幾句,仍然出言不遜。

尤址也不免生氣,臨走前說了句殺人誅心的話,“楊一清至少是柱國之臣,幾十年來為社稷、為百姓嘔心瀝血,你又做了幾樁事?”

這家夥屢屢犯上,自以為是剛正,但過了頭就沒意思了。

這和劉健、李東陽那會兒不同,出了這麽大事,都走脫那也不成。畢竟,兩個都饒就是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