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八章 紅薯入京(二)(第2/5頁)

從正常年景來看,一畝地種紅薯能產2500到3000公斤,也就是徐光啟所記錄的‘一畝收數十石’(明朝一石是150斤)。其產量是一畝稻田的十幾倍。

但,這個事呢要分兩面看。

第一,指望紅薯一到,就養活全國人民,那是開玩笑。

因為紅薯的熱量很低,不管你吃什麽東西,人體總歸是需要熱量的,紅薯的熱量只有大米等谷物的三分之一,土豆和玉米基本也是和紅薯一個水平,說得直白些,紅薯吃得再多,80%是水,那有什麽用?

所以不談熱量,只談產量,這是耍流氓。

另外紅薯沒有油,吃多了肚子容易脹氣,也就會導致一種情況,額,就是拉不出來……

所以即便紅薯後來成為一種‘美食’,但始終不能成為主糧。

因而想象中依靠這個推平全世界,更加不可能。其實在真實歷史中,紅薯在隆慶、萬歷年間已經傳入中國,到了萬歷後期以及天啟年間,官方都有記載陜西、河南、南直、山東、廣東、廣西、福建、雲南各布政使司已經普遍種植紅薯。

但是,它並沒有能拯救流民遍地的大明朝。

從這個維度來說,人禍永遠是最大的問題,生產力很高的工業國家一樣有饑民。

不過話又說回來,

在溫飽仍然是個大問題的時候說紅薯口感不好、吃多了泛酸一樣是耍流氓。是完全不能理解災民所說的一種矯情話。

對於淪落到啃樹皮的人,能吃上這個就是升入天堂。

對於活在溫飽線上的百姓來說,大米、小麥之外如再種植一點紅薯,可以解決青黃不接的問題,甚至可以節省一點主糧進行儲備或是售賣。

對於整個國家來說,多出一種可以吃得食物,那總歸是好事情。

繼而就可以大大緩解如今尖銳的社會矛盾,老百姓穩住了,他推動各種各樣的改革措施、即便激進些也不會造成地動山搖的後果。

能夠養活更多的人、能夠增加社會的彈性,這是它的意義。而不是覺得它不能一直吃或者不能依靠它吊打全世界就認為它根本沒有價值,這屬於二極管思維。

所以在朱厚照的眼中,紅薯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戰略作物。

而此時,他正捧著,這個他前世吃都不想吃的東西,現在要小心對待。

“陛下,不必……不必如此。”孟櫻開了口,不夠不確定自己講得這話是不是得體,話到最後顯得底氣不足。

“為何?”

“因家父已經在老家培育種植,紅薯是剪莖作種,所以……”

“喔?”朱厚照懂她意思了,“這麽說,朕就是吃了它也沒關心。孟父,是這樣麽?”

“回……回陛下是的,草民知道此事極為重要,若不先進行培育種植,也沒有膽量來打擾陛下。”

“倒是聰明。”朱厚照忍不住贊了一句,有這個腦子才能辦成事,“不過朕就不吃了吧,眼下季節合適,你帶的這些還是都拿去培育。”

“是。”

“你說說,怎麽帶回來的,海外又是什麽情況?”

孟求中初次見到皇上,多少有些緊張,“草民回……回陛下的話,這些番薯是從草民從滿剌加國偷偷運回,當地有弗朗機人,這些也最早是他們帶到滿剌加國。”

“滿剌加國?”

朱厚照的地理知識開始遭遇考驗。

“是我大明屬國嗎?”

“回陛下。不是的,滿刺加國屬於暹羅王國,這些都是海外小國,與我天朝難以比擬。當地人也曾聽聞我天朝天子,他們心生向往,只是遠隔重洋,若不是為了求生的商人,一般人沒有膽子面對海上風浪。”

朱厚照忍不住笑,

這話後半段就屬於是胡說八道了。

不過現在的政治正確如此,他也不想花力氣去糾正這個東西。

實際上,滿刺加國就是後來的馬來西亞、新加坡那個地方,葡萄牙人最先到達這裏,然後就發生戰爭,也導致了該國的衰亡。

時間點,就在大明正德年間。

換句話說,歐洲人的炮火已經抵在亞洲人的腦袋上了。

包括呂宋島,也就是菲律賓,也是在本世紀被西班牙人侵略。

現在的大明朝經朱厚照影響,已經有了一個開海行商的利益團體,終有一天,來自大明的商人和來自歐洲的商人會撞上,按照這幫強盜的邏輯,你賺錢的生意,他們一定會動手搶和打。

或許那一天會比想象中的來得更早也說不定。

這些擺在一邊,

眼前這個紅薯還是讓朱厚照分外激動。

說一千道一萬就是三個字:要推廣!

他很自然的笑納了這個東西,讓劉瑾端到一邊。

然後對孟家父女說:“這樣的作物往後必定活人無數,孟求中,你所立之功,比你想象的要大。朕也向來賞罰分明,說吧,可有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