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章 用人、貶人(第2/2頁)

“據報,在大明朝,一匹絲綢只能賣6兩銀子,可賣到海外卻足有15兩。如此一來,這10萬匹絲綢就可獲銀150萬兩。雖說還要除去支付桑農以及織工的成本,但海貿一事獲利巨大,是肯定的了。之後朝廷的歲入逐漸增加。兩位閣老,朝廷的腰包鼓起來,再給百姓花錢可就要大手筆了。你們可不要心疼銀子。”

“陛下哪裏的話。”李東陽微微笑著,“天子有此愛民之心,做臣子的只會為陛下、為天下臣民賀。”

李東陽看完也轉遞給了謝遷。

謝閣老也微微驚訝。

弘治十八年,皇帝力主開海,這才過去半年多,其成效就已經逐漸顯現。

“對了,你們兩位見朕是什麽事?”

李東陽抱拳,“只是一番懇請。自陛下禦極以來,大行新政,其中大部分列為少府職責,朝堂之中忙閑兩重天,因而懇請陛下,慎重!”

他這個話講完,

謝遷一點驚訝都沒有。

可見他們兩個完全是有默契的。

王炳所講得那些問題確實存在,有人紅紅火火、有人冰冰涼涼。這樣下去一定會出問題。

但作為他們來講,不願意與王炳搞在一起是肯定的。

可也不代表,這些盡忠之言就不能說。

就像李東陽講得那樣,你講盡忠之言的目的是什麽?是真的為了盡忠,還是別有用心。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微臣以為哪怕是為了少司徒,陛下似也應穩妥處之。”謝閣老附上繼續講,“況且,一人之力總有窮盡之時,那麽多的事,臣恐少司徒分身乏術。”

朱厚照微微落下眉頭,整個人正經起來。

李、謝二人不會莫名其妙的來提出這件事。好在他們提出來的方式其實很溫和。並且,堂堂內閣,也不會被朝中其他人所左右。

這一點應當無須擔心。

所以大致上,應是他們看到那日王炳與顧佐之爭,所以也如他一樣想到了同一個問題。

“那兩位閣老有何高見?”

李東陽和謝遷心裏一頓,

皇帝倒是實實在在承認了這個問題,這其實讓他們有些意外。

或者更直接的講,其實皇帝本身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如此問,也不過就是借坡下驢。

“……微臣以為有兩法可解。其一分責、其二換人。所謂分責,是要將屬於少府的一些職責化為他處,一來穩定朝堂,二來可以讓少府中人更為集中於一處或幾處。所謂換人……就是將少司徒再做調整。微臣知道,陛下之用人其關鍵在於有署理地方的經驗。

臣聽說楊介夫在兩淮處置有度,遊刃有余,由此可見青州知府、山東布政使之經驗是起了大用處的。顧禮卿亦是國之棟梁,將來陛下若要倚為股肱,是否應讓其補齊主政一地之空白?”

這兩手聽下來都是不錯的辦法。

其中的第二手,在以往看來是個壞主意。從京官變為地方官,你這是什麽用心?

但在正德皇帝之下,這卻是極好的推薦。

因為皇帝就是喜歡用這些人。

顧禮卿四十多歲,尚可稱其年輕,四五年布政使、巡撫一當,再任尚書那是名正言順,即便是出閣入相,那也不顯得突兀,有什麽不好呢?

“微臣附議。”

朱厚照也知道,這些都是可以用的辦法。

不過還有一層,他不得不考慮。

那就是他這個皇帝在臣子的心中,哪怕不是什麽十全十美的帝王,但昏和庸二字,是怎樣也不會落在他的頭上。

不要說朝廷史官,

就是官員自述,可有哪一筆敢小瞧了他?

這點自信,他還是有的。

也就是說,臣子們應當自己想得到皇帝知道少府塞成這樣是臃腫的。

既然知道,那就是說有不得已之處。

既然有不得已,是誰在那邊聒噪?

好似在逼迫著皇帝做出某種選擇一樣。

這種感覺,他不喜歡。

越是聰明的帝王、權力重的帝王,就越是不喜歡這種感覺。

他朱厚照還會講點道理。真要換了朱元璋,估摸著是要掀一個胡惟庸大案了。

“所謂用人不當其才,聞賢不試以事,良可恨也。帝王之道,更在乎用人、貶人。”朱厚照倚在龍椅之上,下方就是兩位閣老,他這是思量之後的回話,李、謝二人都聽得很認真,

“但怎樣便是對的用人,怎樣便是對的貶人,朕看古往今來的皇帝也都多有不同。今次這件事,叫朕想到了弘治十七年王襄敏公出任三邊總制之爭。兩位愛卿,可還記得否?”

“微臣記得、陛下當時還說,朝廷選人用人,不能盡看其派系,而不看其才能。”

就是這樣。

所謂皇帝的風格、皇帝的風骨,其實很多時候就在這些選擇之中。你堅持什麽,最後得到的就是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