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關於本宮如何監國……(第2/3頁)

主要是不同的人口味不一樣,比如太子只喝淡茶,列位大人年紀大了,可不一定的。

“……早晨我又去了一趟乾清宮,太醫說父皇這病是積勞所致,不是一兩天形成的,病去如抽絲啊,若想好的徹底,勿傷根本,也不是一兩天能靜養得好的。若是稍有好轉便不再節勞,如此往復,一旦成為沉疴,那便大不好了。”

朱厚照也有些憂愁,皇帝身體不好,宮裏的氛圍便歡快不起來,人在環境之中生活,他自然也沒多舒坦。

而且他與弘治皇帝的關系與一般的皇帝、太子也不同,他還是希望弘治皇帝能好起來的。

“父皇命我監國,為人臣、為人子,本宮都責無旁貸。但本宮也知道大明朝兩京一十三省,生民兆萬,這個擔子不輕,還希望閣老和六部九卿都能夠勉勵輔助,旁得不提,咱們至少不給父皇再添憂愁。本宮這話,各位以為然否?”

劉健擡手作揖,“殿下忠孝之心,可追先賢。臣等也必將勠力同心,盡臣子之責!”

這是先把好話說在前頭,

可眾人都知道,太子殿下不是只講好話的人。

朱厚照目色掃過眾人,“原先,我與吳寬、周經等人都在禦前爭過,不是一兩次,而是三五次,爭來爭去我向父皇提出一點,便是要務實,務虛當然也要有,但不能整日務虛。如今本宮擔了監國之責,有些話也要說在前面。你們若是覺得不對,也可說出來,今日暢所欲言,把方向定了,往後就不要再為這些浪費時間。”

“請太子殿下示下!”

“好。”朱厚照略微停頓,算是做個思考,“就從務實這點講。朝廷有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各自有各自的職責,於各位尚書而言,要緊的就是部務。比如戶部,天下錢糧多少,朝廷免去了遭災地方的賦稅,那麽比之去年歲入要減少多少,這是不是要有個數?本宮指的數,不是概數,而是準確的數。另外,老天爺不會一直賞飯吃,假如黃河要修了,那麽戶部能不能拿得出銀子?能或者不能,這都是一個結果,戶部尚書心中要有數。”

“再如吏部,天下官員眾多,吏部尚書不會每個都知曉,但重要地方、重要官員的履歷總歸是要知道的吧?京察是個重要的考評官員的手段,本宮知道你們也在做,可做完了就完了?那些京察中獲得優等的官員,後續的表現如何?本宮不是要找他們麻煩,而是吏部也要有計劃的培養那些政務能力不錯的官員。”

“上述事項,本宮只是舉例,具體……你們各位尚書自己去梳理部務。其要義就是,本宮一旦問起什麽,那麽就要去找什麽事情該誰管,這個管的人,他要回答得上,現在是什麽情況、存在什麽問題、能不能解決,如果不能,也可以,本宮說了不能也是一種結果,到那時同心協力一起分析原因、尋找辦法就好了。”

“但是絕對不能一問三不知,尚書自己都不清楚,還要去問侍郎,侍郎再去問具體負責的主事。那樣的話,你每日來和本宮討論什麽政事呢?倒不如讓主事來。”

眾人一聽,後背開始流汗。太子果然是不好糊弄。

朱厚照才不管他們,讓他們舒服了,天下百姓就難受,“……所以,務實這是第一點。第二,就是本宮個人的習慣了……”

其實他想講執行力,但現在這個年頭應該還沒這個詞,想來想去,

他說道:“第二點,是每一樣事情都要有個結果。你們各位手中負責的事情,除非本宮關注不到,只要它入了本宮視線,本宮是一定盯著你給出一個結果。譬如說……劉閣老。”

“臣在。”

“弘治十一年時,聖旨曾經明言,要在京營之中挑選兵勇,重新整軍,這事兒現在如何了?”

劉健執禮回話,“啟稟殿下,此事自弘治十一年始,就已經在開始了,經挑選、合並,重新整訓了振武衛、宣武衛、興武衛、英武衛四衛士卒,共計兩萬兩千名。”

“劉閣老不愧內閣首揆,數據翔實,進展清楚。但京營有幾十萬兵馬,最終卻只能挑出兩萬士卒?這……又是為何?”

幾位閣臣和尚書面面相覷,不知要怎麽說。

“怎麽了?”朱厚照看他們表情怪異。

“啟稟殿下……這事兒和李廣有些關系。”李東陽回話,他想說的婉轉些,“李廣誘導陛下大肆營造,因為款項不足,便借了京營之兵。此例一開,如今京營中……有一萬多人正在修建萬春宮,五千人修神樂觀,八千人在為壽寧伯和建昌伯建房子,還有一萬多人在興濟修建崇真宮……”

興濟,就是張皇後的老家——北直隸河間府興濟縣。

這個原因也的確怪不到這些大臣,事關皇家自己的事,他們能咋辦?尋常人也不敢和皇帝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