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關於本宮如何監國……

在去東宮的前一個晚上,劉健和兩位閣臣,一起見了左都禦史戴珊、新任的禮部尚書傅翰和工部尚書曾鑒。

左順門之變時,戴珊那天不在京中,算是命好,走了個大運。

但事後他又會感受到輿論的一種壓力亦或者是自我內心中的慚愧,推動著他要繼續扛起反對太子的大旗。

劉健知道這些,其實他自己也有一種壓力,因為內閣幾乎在左順門之變中毫無作為。

要不是謝遷最後替吳寬挨了幾個板子,現在的情況只怕更加不好。

所以今天的談話,他必須要做。

“……陛下已經降了聖旨要太子監國。那日,我與賓之、於喬都在乾清宮中。”劉健執話頭,開始先講,“自弘治十年至如今,快兩年的時間,想必諸位也都知道太子殿下做事是謀劃在前,計謀有奇。哪怕是這次監國也是,殿下已經請了陛下的旨意,監國時的舉措,日後不能隨意更改。這是何意?便是殿下知道,有些舉措,不會得到所有人的支持。”

戴珊、傅瀚、曾鑒都是六十多歲的白發老頭兒,他們的思想更為保守,尤其是禮部尚書曾鑒,他親眼看著吳寬、程敏政這些‘君子’被太子或貶或黜。

劉健也很擔心他們再來一次左順門之變,哪怕力量不夠,有時候單個人和太子頂起牛來也不是不可能。

上次他這個內閣的調和工作做得就不夠。

這次可要吸取些教訓。

“殿下與以往歷朝歷代的太子皆不同,如今忽然監國豈知不會有些出人意料之舉?”

李東陽和謝遷捋了捋胡子,劉閣老這番考慮還是很有道理的。

劉健不擔心兵部尚書、吏部尚書,唯獨這三個人,他很擔心。

“不知劉閣老……”戴珊欲要開口。

但劉健擡了擡手,“便先讓我說完。左順門之變前,你們可記得太子殿下懲戒了壽寧伯和建昌伯兩位伯爺?”

三個老頭兒點點頭。

“為何?”

傅瀚奇怪,“張鶴齡、張延齡有違朝廷法度,太子殿下雖是心思志怪之人,但於守禮、遵規這一條還是重視的。懲戒他們二人,還有要為何?”

劉健反問:“可壽寧伯和建昌伯違反朝廷法度,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更不是弘治十一年獨有的事,為何恰恰是在左順門之變前呢?”

“劉閣老的意思是……殿下這是有意而為之。”

“算不上特別有意,但至少說明殿下已經知道群臣會在某個時候做某件事情,其後不就是降旨嚴明宮禁了嘛?”劉健其實面無表情,但李東陽和謝遷知道,對那天的事情,劉閣老是有些微微的怒意的。

“陛下是什麽性格?殿下又是什麽性格?若是陛下,左順門之變或許不會發生,可若是殿下,臣子們那樣做,必會發生!我當時已有預知,並且已經去了東宮要緩和兩方的關系,可沒想到那道聖旨就在那個時候來了。”

“即便是這樣,我也仍然有機會再去勸導馬文升、吳寬等人。太子殿下的許多主張是激進了點,但不是沒有道理,其目的,不是為自身斂財享受,也不是故意去為難朝中君子,細想起來太子殿下哪一件事不是為了百姓考慮?不管殿下是欲借這個名也好,有其他打算也好,至少田畝分到了百姓手中,百姓也真正獲得了好處。如此,還要堅決反對,太子殿下能不施以雷霆?”

“且許多人不相信我劉健,至今也還有人批評我劉健在左順門之變中躲了起來,是這樣嗎?碰上殿下這樣的英主,不要說那日有百十名官員,就是再翻一倍又如何?”

“相反,事緩則圓,太子殿下的確是天縱之才,但他畢竟政務尚不熟練,他說一件事一年要完成,那也是計劃,過程中沒有困難的嘛?沒有變故的嘛?如果朝中的同僚能給我劉健一點時間,把事情緩一點做,做得過程中尚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和殿下建議更改某些細則,一切就都還有轉機,哪裏還會有左順門之變?!”

劉健連續不斷地把這段話說完,眾人也才淺淺體會到這個內閣首揆的難處。

“今日我找三位來,就是要說這件事。東宮是英斷之主,堅毅果敢,威勢迫人。於這樣的主君絕不可再去以勢壓他!到時候關系僵化起來,各方的目的不是為了朝政,而是為了輸贏,那麽左順門之變就會再來一次。當然,我劉健也不是一味媚上,若殿下有什麽舉措是害國害民的,拼著這個官帽不要,我也要和各位一齊上諫!”

內閣首揆有這樣的話,

朱厚照是不知道的。

他只知道今日在東宮接受朝廷最為重要的一批官員拜見,情緒和氛圍上都還算不錯。

就是秋雲這個小宮女給累得夠嗆,原本她倒茶只需要倒太子的,了不起有幾名客人,那也不多。但今日六部九卿再加上內閣,一下子十幾位重要的官員,可是有些手忙腳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