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5章 為朋友兩肋插刀的尼哈克公爵(第4/5頁)

工頭一臉的憋屈,心中叫苦不叠,但又不敢多說什麽,只能低著頭從辦公室裏走了。

整整一天的時間,整個白虎城就像是中了邪一樣,從幹小買賣的布市到做大生意的工廠一片哀鴻。

幹活兒的人從早忙到晚,算賬的人從晚忙到早,卻沒一個人見著那西嵐幣到底去了哪兒。

除了賣棉花、甘蔗等等經濟作物的農場主以及莊園裏的貴族們。

處在產業鏈上遊或者說源頭的他們是受沖擊最小的,甚至於可以說是這輪“主動通脹”的最大受益人。

當然,這也只是現在。

很快他們便會發現原本售價100西嵐幣的化肥會暴漲個兩三倍,二房夫人買的藝術品和彩妝也翻了個幾番。

因為這些玩意兒暫時都是得用外匯從金加侖港進口的。

越過種植園再往下是織布的和制糖的。

這些處在相對上遊的大工廠倒是還好,可以把一部分成本轉嫁到更下遊的織造以及食品加工行業。

然而這卻苦了下遊的產業,越是往下,便越是能感受到那刺骨的寒冷。

尤其是對於那些需要用銀幣來擴大生產,想要和金加侖港的商人競爭外貿訂單的小店主們而言,陣痛的時間會格外漫長。

畢竟三百億西嵐幣的貸款只是尼哈克公爵“自宮”的第一刀,五千萬銀幣的購船預付款才是最狠的一刀,直接讓虎州和豹州還處在原始積累階段的小店主們白忙活了半年。

尼哈克的善舉直接掏空了帝國皇家鑄幣局的外儲,並且預估每月還有一千萬銀幣的支出。

帝國皇家鑄幣局拿不出足夠的銀幣,只能開源節流地擰緊了水龍頭,減小帝國永流河沿岸各地錢莊、銀行用西嵐幣兌換銀幣的配額。

白虎城的銀行拿著西嵐幣換不到銀幣,連軍閥老爺自己工廠的兌換需求都沒法滿足,更別說滿足虎州的小作坊和店主們了。

他們不但關閉了這群小麻雀們的兌換銀幣渠道,還把他們兜裏的銀幣沒收了,強行兌換成了西嵐幣。

一些稍有些技術含量的小作坊眼看著就要進化成工廠了,結果沒等開始和金加侖港的工廠競爭或者被軍閥們摘桃子,自己就原地爆炸了。

少數破產的經營業者將目光投向了遙遠的猛獁州,聽說那兒和金加侖港一樣正在發行自己的貨幣,而且歡迎各地行商前來投資。

如果是帶著設備過來,可以用設備做抵押獲得一筆利息極低的貸款。

甚至可以借到銀幣。

雖然那兒也是軍閥的地盤,但當地也有自己的優勢,一個是距離銀月灣更近,再一個是有銀月教會的教區。

那些喜歡貓的家夥不只是在教區裏開教堂,同時也開銀行。

即便猛獁州當地存在著戰爭帶來的不確定性因素,並且那兒剛剛發過水災,但能用設備做抵押貸款到銀幣實在是太香了……

歸根結底,帝國的底子還是太薄了。

解除禁運還沒幾個月,如果攢個幾十年的家底再折騰,到也未必會爆的這麽快。

甚至就算要爆炸,也得花個十年二十年的工夫慢慢炸。

產業鏈的生態所受的沖擊是如此,“食物鏈”的動蕩也是一樣。

大魚餓了吃小魚,小魚餓了吃蝦米,最終遭殃的也是那些微生物和蜉蝣們。

農奴們好歹能跟著老爺喝口湯,工廠裏幹活兒的自由民想回去種地都找不到地方。

原本都快滯銷的紅土又暢銷了起來,而那空蕩蕩的荒野上又多了一些撿土的人。

他們其實還是幸運的。

虎州和豹州之外的其他州又是個什麽情況,即使是站在永流河盡頭的金加侖港居民也未必能知道。

不過這所有的一切,對於風和日麗的南海聯盟沒有任何的影響。

慷慨的尼哈克大公成了北島最“炙手可熱”的人物。

北島剛開業沒多久的《幸存者日報》為他單獨寫了一期專欄,對那三百億善款大肆贊揚,並將他一直住在船上不肯下來稱作是勤儉節約的榜樣。

李明輝則稱他為婆羅行省的“來日方長”,只是後來由於遭到了ID持有者本人的抗議,於是在登報的時候改成了婆羅行省的麥克倫將軍。

想來威蘭特人也不可能為了這麽一句屁話跑來遙遠的東方找他麻煩。

而且婆羅行省的幸存者極度癡迷威蘭特人,這個馬屁拍的也比之前那個更響亮。

人在下葬之前總要風光一陣子,帝國的大公自然也不例外。

尼哈克這段時間每天都高興得不行,面色紅潤的就像是打了雞血,甚至連偶爾遇到那些曾經抓過他的家夥也不害怕了。

雖然冬天才剛剛露出一點兒尾巴,但他感覺自己和帝國的春天似乎一起來了。

就在虎州和豹州的軍閥百思不得其解地撓著頭,搞不清楚自己的小錢錢到底飛特娘的哪兒去了的時候,遠在猛獁州前線為帝國盡孝的阿賴揚同樣是一臉大寫的懵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