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百年孤獨(第3/5頁)

站在防務部的立場上,這完全是合情合理的要求。

畢竟他們的士兵不只是承擔著聚居地的安全與秩序的維持,同時也負責保護技術部門的勘探員進入遺跡回收戰前文明的技術。

戰爭已經結束了41年,但他們的戰爭從未結束過。按照二十年一個世代,他們的犧牲甚至已經橫跨了兩個世代,影響了至少四代人。

而技術部門和二十年前一樣,仍舊表示了強烈的反對,並聲稱這不僅僅會帶來“DNA汙染”等等技術上的風險,更有可能導致文明層面的崩塌。

這種顧慮並非是毫無緣由。

通過基因技術培育、並且不具備基本政治權利的威蘭特人,已經成為了事實上的“奴隸兵”,歷史的倒車甚至開到了比繁榮紀元更久遠的封建時期的奴隸社會。

這條思路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他們明明有更好的選擇。

比如機器人和AI。

然而這一提議則遭到生產部的異議。

沒有完善的產業鏈支撐,生產一台足夠可靠的機器人的成本,不是幾倍幾十倍的問題,而是幾何倍的增加。

那昂貴的生產成本和維護成本,都不是如今的“戰後重建委員會”能夠負擔起的。

除非把對各個幸存者聚居地的開支完全砍掉,讓包括巨石城在內的幸存者聚居地自生自滅。

而即便是如此,能節省出來的成本,也遠遠無法滿足防務部門對於人力的需求。

更何況,砍掉了各個幸存者聚居地的預算,也就意味著戰後重建委員會將失去一個龐大的人力池,無異於飲鴆止渴。

為了安撫技術部與防務部,生產部提出了許多折中的建議。

比如可以賦予威蘭特人有限政治權利,比如放開生育權等等,並適當地接納部分威蘭特人進入人聯的大家庭,只要他們能在戰場上建立卓越的功勛。

至於產量更高的克隆人,沒必要將他們的人生限定在炮灰這個職業上,可以允許他們自由地進入工廠或者農田從事資源生產工作。

這種優質的勞動力不只是防務部門需要,生產部門同樣需要。

這場會議最終沒有討論出任何結果,反而為之後戰後重建委員會的分崩離析埋下了隱患。

三方會議結束的次年,第2171年,也就是廢土紀元的42年,學院探索隊在西海岸回收的威蘭特實驗室成為了引燃火藥桶的導火索。

那裏保存著威蘭特人的完整的基因庫,同時還保存著繁榮紀元落幕之前未能完成的“奇點”技術——生命周期可調節技術。

在尤裏烏斯將軍的帶領下,由威蘭特人組成的快速反應旅占領了該實驗室,並扣押了技術部探索隊的全部勘探員。

面對技術部門的強烈抗議以及交涉,防務部只是聲稱那是尤裏烏斯的個人行為,並且對逮捕這位“失控的高級軍官”表現極為消極,甚至還“不小心”給被占領的實驗室送去了核聚變電池。

很明顯,他們試圖完成這項研究,或者說利用這項研究中的部分子技術,創造能夠“八倍速生長的克隆人軍團”。

客觀的來講,防務部的人已經表現的相當克制了,畢竟明明他們可以直接明搶,但還是編了個蹩腳的理由裝模作樣了下。

委員會對各部門的控制權已經衰落到了谷底,而與之相對的防務部與技術部的矛盾則達到了最頂峰。

第2172年,廢土紀元43年,在幾次“意外”事故之後,技術部徹底失去了對防務部的信任。

在時任技術部部長、學院院長“結論”博士的帶領下,技術部以勘探大型遺跡為名義向北部沼澤轉移了大量核心技術人員,並在戰前學術組織“學院”的框架下,籌建自己的武裝探索部隊。

防務部對此漠不關心,他們的重心已經在向大荒漠以西轉移,而西海岸的凱旋城和大部分軍事設施,實際上已經在那個“失控的高級軍官”的控制之下。

而委員會的生產部雖然低調,但同樣不是省油的燈。

甚至早在三方會議的導火索之前,他們就已經在暗中通過資源傾斜等方式,優先建設東海岸的聚居地。

理想城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

不止如此,他們甚至聯合6號避難所的管理者與殖民艦的時任艦長,共同推動了“企業”計劃,設立了地區性質的“最高理事會”,並且提出了“工業救世”的總路線。

或許在時任的生產部部長看來,為了拯救母星而將殖民艦擱淺在地表的殖民者們,以及為了拯救更多幸存者而勇敢地打開了大門的6號避難所居民們,比起那些在談判桌上爭的面紅耳赤的“同事們”更值得信賴。

雖然理想主義者很少能立刻做出肉眼可見的成果,但文明的每一次前進都離不開理想主義者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