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經濟上的開源節流!(第3/3頁)

朝堂其他大臣則是在思索張蒼想法的可行性。

這同樣是乘勝追擊。

不過不再是軍事上乘勝追擊。

而是在經濟上。

因為之前的慘敗,匈奴內部其實已生出不少嫌隙,還有的更是脫離了匈奴單於,若是朝廷在這時選擇跟匈奴緩和,一定程度上,能動搖匈奴一些大部的意志跟決心,讓本就有些松散的匈奴聯盟顯得更加脆弱,頭曼單於也難以再將這些匈奴殘部擰在一起。

就算日後能擰在一起,也需耗費更大的力氣。

若是能在這段時間,讓一些匈奴部族倒戈,或許對匈奴的中傷更重。

畢竟。

朝廷堵死跟匈奴的關系。

只會加劇匈奴各部族對秦廷的敵意跟仇恨,也會加速頭曼單於對舊部的收攏,甚至能直接以南下,大破秦軍作為士氣鼓舞,若是進行一定的開放,頭曼單於恐是最為暴怒的。

對朝廷而言,利大於弊。

想到這。

諸朝臣微微頷首。

張蒼提出的想法,不失為一條良策。

張蒼又道:“前面所說為開源,對於節流,張蒼同樣有一些想法。”

“天下征收的錢糧皆入敖倉,天下官吏、工程的錢糧發放,也都出自敖倉,其中的運輸成本實在太高了,臣認為,當做一定的調整。”

“在昔日六國舊有糧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六座或更多的臨時倉庫。”

“用以進行短時的貨物儲運。”

“如此,可大幅減少中間路途的損耗,也能將錢糧盡快發放到地方手中。”

“此舉同樣能讓地方官吏跟民眾寬心。”

“諸位大臣也大可放心。”

“地方征收上來的錢糧,並不會在地方停留太久,基本收上來幾個月的時間,在朝廷做出妥善的安排後,都會陸續分發出去。”

“與此同時,多余的錢糧,都會全數送到敖倉,並不會留在地方。”

“此外。”

“朝廷更會派專門的官吏進行負責。”

“絕不容地方染指。”

“如此一來,在這些開源節流下,朝廷的財政,在一定程度上,會多出不少,朝廷也能因此騰出更多錢糧做其他事。”

“而這些便是張蒼的想法。”

“大秦的財政,已到了不得不變的地步。”

“張蒼因為對天下賬目有了解,而李斯跟我同出自荀子門下,對我的才能有所了解,所以才會舉薦我,至於其他大臣,跟我都或有一定交集,但至於為何會舉薦我,張蒼其實並不明白。”

“對於勝任少府之位,張蒼自認還是擔得起。”

“大秦的財政變革之路,張蒼也有信心破舊立新,將革新進行到底。”

“請殿下明鑒。”

張蒼朝扶蘇恭敬一禮。

隨後緩緩的退回到自己座位上。

舉殿皆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