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經濟上的開源節流!(第2/3頁)

“以此來賺取錢糧。”

話音剛落。

朝堂上立即有人反駁。

楊熊道:“對於張禦史的想法,我楊熊不敢苟同。”

“而且恐非是我一人不敢苟同,而是大秦所有的將士都不會同意。”

“驅逐匈奴,乃大秦國策,為此朝廷陳兵三十萬在北疆,更是多次出兵北伐,這才將匈奴追亡逐北上千裏,而今一旦開放經商,匈奴豈不是要再度卷土重來?到時邊疆豈會安寧,大秦將士付出了這麽大的傷亡代價,才換來的安寧,豈不因此白費?”

“你這想法分明是在資敵。”

“其心可誅!”

“這消息若是傳出去,北地的將士會如何看?豈不引起軍心動搖?天下其他人又會如何看?又如何去告慰那些死去的將士?”

“軍事乃國之大事,豈能貪圖眼前蠅頭小利?”

“我楊熊斷不可能答應。”

楊熊態度十分尖銳,不容任何爭辯。

朝中其他大臣也紛紛反對,一時間,張蒼成了千夫所指。

張蒼面不改色。

任由朝堂大臣辱罵質問。

等殿內聲音漸漸小了下去,張蒼才沉聲道:“張蒼的確不通軍事,但過去也曾涉獵過軍書,多少也算博覽了群書,知曉國與國之間,並不存在所謂的盟友跟敵人,存在的從來都只是利益。”

“以利交,因利散。”

“這才是天下國與國之間正常的相處。”

“若是因一時短兵相接,便互為仇讎,那天下格局又豈會是今日這般?”

“當年秦晉交好,聯手壓制楚國。”

“秦楚交好,合力圍晉。”

“這樣的例子,在過去數百年,比比皆是。”

“而今只不過是將昔日的‘晉’‘楚’‘齊’等國,換成了‘匈奴’罷了,為何就能引起諸位大臣這麽強烈的反對跟意見?”

“諸位的倨傲心態有些太重了!”

“大秦的確一統了天下,但匈奴又何嘗不是一統了草原?”

“朝廷三十萬大軍北伐,也並未因此將匈奴覆滅,只是將匈奴追逐上千裏,這便足以證明,匈奴的實力並非等閑,面對如此草原霸主,又豈能再如過去一般短視?”

“當以過去對待諸侯一般視之。”

“大秦驅逐匈奴,軍威正盛,若就這麽戛然而止,那才是對大秦的不尊重,大秦在驅逐匈奴上,付出了這麽大的代價,又得到了什麽?僅僅是收復了河北地,將匈奴人趕出去?這難道就足夠了?若是朝廷能借著如今的強勢跟匈奴做一定的緩和。”

“倒逼匈奴內部向朝廷低頭,朝廷得到了利益,豈不比現在更高?”

“這才是戰爭該有的價值。”

“當然。”

“跟匈奴的交好是有底線的交好。”

“並不是真就毫無保留。”

“外松內緊。”

“互相制約,暗中試探其底線虛實,稱兄道弟間下絆子,劍拔弩張間做交易,這才是國與國之間一直以來的習慣。”

“一切都是為了利益。”

“而今匈奴有意求購茶葉等物,而朝廷又急需多余的貨物,正是各取所需之時,若是朝廷不抓住眼下的強勢機會,從匈奴身上謀取到更多利益,這才是更大的浪費。”

“至於匈奴的隱憂。”

“等朝廷財政的問題解決掉,自有大把的精力去對付。”

“如此又豈能說是通敵?”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若只是在戰爭上取勝,便戛然而止,這樣的戰爭,對於大秦而言,無疑是弊大於利的,對整個天下,都將是一次重大的創傷,我對於當年朝廷定下的政治決意了解不多,因而也並不多次多加言語。”

“但在張蒼看來,經濟同樣是戰爭的一環。”

“甚至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若是不在經濟領域對匈奴做進一步的壓迫,壓縮匈奴的生存環境,讓他們不得不艱難求生,這無疑只是在給對方增加仇恨跟憤怒,等到匈奴舔舐好了傷口,修養生息完畢,到時匈奴定然還會舉族南下的,到時大戰依舊必不可少。”

“所以僅在軍事上脅迫是不夠的。”

“還需在經濟上施壓。”

“因而我張蒼建議該和就和。”

“適可而止。”

“至於地方民眾不了解,或者是憤怒,那就讓他們憤怒,朝廷做什麽決定,何時需要顧及地方的態度了?而且國家大事之間,又豈是地方民眾能想明白、搞清楚的?”

“等北方安定下來,民眾因此受益之時,他們自會明白朝廷的用心,也會知曉朝廷的深謀遠慮。”

“到時,他們又豈會再有怨言?”

“利益才是根本!”

張蒼目光掃過全場,全場已是肅然無聲。

楊熊等人面色青一塊紅一塊的,但也無法反駁,只是吭哧呵哧幾聲,顯得有點掛不住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