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賬有兩本,一本經濟,一本政治!(第2/3頁)

“如此一來,這些倉庫,只是成了臨時倉庫,等大秦錢糧分配確定,再從這些倉庫,將地方所分配的錢糧等物搬運走,至於多余的,一律再運送到敖倉,絕不會多留在關東分毫,如此諸位擔憂的事,無疑會少上很多。”

“倉庫分散,只做物資分轉,絕不進行積壓囤積。”

“這樣的倉庫對大秦利大於弊。”

聞言。

眾大臣目光微動。

他們已是語塞,說不出話來了。

扶蘇又道:“當然經濟政治,很多時候是不分家的,如果只算經濟,我扶蘇又豈會這麽大費周章,將自己關在書房數日?”

“不過我算的政治賬,跟諸位算的不一樣。”

“我摻雜著更多的經濟賬。”

“大秦立國以來,財政支出連年增加,地方征收上來的租賦稅,已越來越不夠支撐,所以朝廷連年都要加征賦稅,弄的底層苦不堪言,怨聲載道,這一切的一切,都源於財政上的巨大缺失。”

“竭澤而漁是不可取的。”

“大秦繼續以這般高壓態勢橫征暴斂,能夠持續多久,只怕諸位心中也沒底,而大秦財政之所以捉襟見肘到如此地步,諸位作為經濟大臣,恐怕比我還要清楚原由。”

“大秦地方官署,從開國以來,基本很少滿員。”

“一些不重要的官署更是個擺設。”

“在這種局勢下,繼續算所謂的政治賬,根本就是無濟於事,也只會讓局勢越來越糟,越來越積重難返,所以我扶蘇想要扭轉這個風氣,改變這個現狀。”

“故這幾年,扶蘇我一直致力於緩和關東跟觀眾的矛盾沖突。”

“也一直有意提拔關東士人,只不過相較糜爛的關東,這些改變始終是微不足道的,不過我相信隨著朝廷對關東整頓的逐步加強,關東的情況會越來越好。”

“只是……”

“朝廷的這些舉動,也定會引起越來越多人忌憚跟不安。”

“這些人身懷二心,定會做出相應針對。”

“至於是哪些勢力針對,我跟朝廷諸位大臣,或許有不同看法。”扶蘇微微震袖,眼神多了幾分凝重跟肅然。

他沉聲道:“在諸位眼中,天下之惡疾,莫過於貴族跟士人。”

“但在扶蘇眼中,除了貴族跟士人,還有地方首鼠兩端的官吏跟豪強,只不過過去貴族跟士人太過猖狂,以至於讓很多人忽視了底層真正的黑暗。”

“至於我為何會忌憚地方官吏跟豪強,以諸位大臣之見識,恐很快就能反應過來吧。”

扶蘇似笑非笑的看著眾人。

馮去疾等人對視一眼,在思索片刻後,隱隱猜到了一二。

只是他們都未想過主動說出。

扶蘇並不在意。

他看了看四周,卻沒有見到茶水,眼中露出一抹失望。

他搖搖頭,繼續道:“大秦的治國體制下,或者說華夏的為政脈絡,一直以來都是以官府為主。”

“官府決定著天下的一切。”

“過去官吏大多是士人出身,豪強也好,商賈也罷,也多是依附於士人。”

“而我力推的,便是要打破地方舊有格局,這定會引來地方舊有勢力的不滿。”

“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地方官吏跟豪強。”

“原因其實很簡單。”

“他們控制著影響底層千萬人生計的土地跟生計。”

“土地是底層民眾賴以生存的生存之本,而官吏對地方的實權控制,卻是能遏住底層生活的咽喉。”

“這兩樣,大秦都沒掌控。”

“雖然地方官吏跟豪強,並沒有貴族跟士人那麽團結,也很難真的互相串通,但朝廷始終未對關東進行過有效的治理,這始終是一個巨大的隱患。”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何況事關國家安危的大事?”

“在扶蘇看來,地方聯合豪強,對抗朝廷,其實有三種途徑。”

“其一,便是效仿田氏代齊。”

聽到田氏代齊,殿內眾人全都臉色一變。

面露驚恐之色。

這話豈是能隨意說的?

而豪強跟地方官吏又豈有那般見識跟能力?

扶蘇淡淡道:“田氏代齊,主要行的便是大鬥出,小鬥進,降低抽傭,以籠絡民心,而朝廷因財政問題,不得不連年加征,相比之下,無疑是豪強更得人心。”

“等日後朝廷又開始加征,他們便可輕易的將矛頭指向朝廷,挑動黔首對朝廷的不滿。”

“從而達到禍亂天下的目的。”

“其二,借地方風俗,舊有觀念,對秦政大為抨擊,將地方一切的惡政,都歸咎到秦政頭上,引得地方民眾對大秦深惡痛絕,只要朝廷推行的大政,他們明面上支持,背地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