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職業軍人的雛形!(第2/4頁)

“或者說根本就沒有意識到。”

“這些制度太新了,更沒有任何借鑒,大秦朝堂對這些制度的使用,也完全只局限在這些制度本身,並沒有將其發揮到最大,更沒有想過通過這些制度來反哺集權制本身。”

“一味地投入,卻得不到回報,這注定會讓朝廷越發疲敝。”

“甚至會讓朝廷越發難以承受。”

“而這已經偏離了這些制度的初衷,這些制度是來解決問題的,並不是繼續給朝廷增加問題的。”

“這同樣是大秦這些年政令的問題所在。”

“破舊立新。”

“大秦的確做到了‘破舊’。”

“但‘立新’呢?”

“大秦沒有做到,大秦只是建立了一個空架子,裏面空空如也,沒有任何東西,大秦眼下是靠著剝削壓榨底層的無盡勞動,來支撐這個空架子,但這注定撐不了太久,因而大秦是需要一些能撐起架子的柱子。”

“大秦自己鍛造出了幾根柱子。”

“只是橫放了!”

嵇恒目光幽幽的看向天穹。

扶蘇跟胡亥對視一眼,不約而同的從對方臉上看到了一抹苦澀,嵇恒說的這些太過高深,他們實在領會不到,也理解不到。

更想象不到。

但他們也聽明白了。

大秦推出的很多政令,其實都很有見地。

只是沒真正利用上。

扶蘇拍了拍衣襟,讓自己看起來相對整潔,肅然的朝嵇恒行了一禮,道:“還請先生指教。”

嵇恒沒有急著開口。

他在腦海回想了一下戍邊制。

心中卻也感慨萬千。

秦朝創建的這個體制,一直為歷朝歷代沿用,就算是兩千多年後,也同樣在使用,只是名稱從古時的戍邊,改為了建設兵團,但實際內容,是大相徑庭的。

嵇恒緩緩道:“戍邊制下,大秦的將士,大體分為了三類,分別是騎士、燧卒和田卒。”

“燧卒的工作最為繁重,他們要守望烽燧,時刻監視敵情。”

“秦人口中的戍卒多是指的燧卒。”

“其次是田卒,也就相當於屯田軍,也是大秦朝廷一直在慫恿士卒拖家帶口去遷移的。”

“這些人在北疆南海,平時都是從事修建農舍、開渠打井,維修防禦工事的工作,到了戰時,則直接參與作戰。”

“騎士地位最高。”

“這些騎士都是從正卒中選出的精銳。”

“正卒是指那些健壯捷急,超絕倫等才能的人。”

“這些人甚至可以自帶私奴。”

“除了這三種兵種,細分下去還有各種勤務兵,工程兵和渠卒負責興建水利,河渠卒興建水利工程,守榖卒負責保衛糧倉,望城卒負責守望城墻,除道卒負責衛生,養卒負責炊事等。”

“戍邊制下已將士卒不斷細分了。”

“這其實……”

嵇恒話語一頓,那句‘職業軍人’最終還是沒有說出口,雖然大秦的體制的確很適合培養職業軍人,只是想培養職業軍人耗費的錢糧,遠非大秦現在能提供的,因而他考慮一下,並未準備道出。

他話鋒一轉,繼續道:“北疆跟南海的士卒尋常是很枯燥乏味的,因而也促生了很多的文娛跟休閑。”

“例如投壺、秋射等等。”

“這些其實都很稀疏平常,戍邊制下的士卒跟其他時候不一樣,主要是在於對士卒的要求很高,要求士卒必須具備基本的讀寫算術技能。”

“這自然不是朝廷有意培養,而是戍衛制下的特定產物。”

“軍中需要士卒牢記軍令跟長城烽火使用守則,戍衛的將士除了熟練操作這些傳令系統,還要背誦九九口訣和天幹地支,鍛煉基本的算術能力、記憶力和反應力。”

嵇恒侃侃而談。

說到這些,眼中也滿是慨然。

他為漢末皇甫嵩時,就沒少定期檢查士卒,軍中那些小頭頭,若是沒有將《烽火品約》背熟,或者幹脆記不住的,會被當場責罰甚至是罷免,這一切,都是為讓將士們主動去讀書識字,以更好的完成本職工作。

秦朝更甚。

漢朝的時候士卒多有區分。

秦朝時是沒有的,一個戍衛將士,可能今天還是燧卒,明天就被安排成了田卒,因而他們最終都會漸漸趨於全能,在這種軍國主義的高壓下,秦軍士卒的軍事素養可謂在被無限拔高。

而這僅僅是為了完成本職工作。

秦律規定,一般成年男子一生服役兩年,第一年在本郡當正卒,第二年到邊郡作戍卒,或到京師作保衛宮殿,皇殿,宗廟的衛士。

只是這條秦律顯然只存於竹簡。

並沒有真正落實。

大秦南海北疆的將士,大多都已服役三四年,長者更是有七八年之久,正因為此,原本只要求軍官掌握的讀寫算術,也漸漸要求到了士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