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救民先救吏!(第2/2頁)

地方官吏的升遷有大問題。

扶蘇沉聲道:“這個縣的官吏任選有問題。”

嵇恒搖搖頭,嗤笑道:“只是這一個縣嗎?我認為是整個大秦。”

“時嶽處理政事的能力,我眼下不太清楚,但秦亭內部井井有條,亭裏的人對他很是客氣尊重,這便足以證明,時嶽是有能力的,至少能服眾。”

“他的才能,或許比不過朝臣子弟,但按大秦過往的情況來論,四旬的年紀,至少也該進入郡縣一級了,而今卻唯恐落下話柄,丟掉這個亭長之位。”

“這便足證大秦的政道體制有大問題。”

扶蘇面色黯然。

眼中露出一抹凝重。

嵇恒道:“先不論關東,關中民眾的升遷,在過去大多依靠的軍功,隨著大規模戰爭的結束,底層民眾已沒有獲得軍功的機會,這也意味著底層民眾,失去了上升空間。”

“就過去而言。”

“大秦的官吏任用制度是很完善的。”

“每年都有專門的上計會,對各級官吏進行考核,繼而對官吏的做出‘升’‘廢’,但這種官吏考核制度,在大秦立國之初,啟用‘因地任官’‘任子制度’後,就幾近半廢。”

“尤其是關中!”

“因為秦地民眾有軍功者甚眾。”

“又開始了‘任子制度’,因而大量官吏子弟充斥地方,這些官吏子弟上面是有人的,地方的上計吏又有多少敢得罪?”

“最終屍餐素位者占據了多數。”

“有才有能者落魄,有德的被哄,小人得志。”

“這就是大秦底層的現狀。”

“眼下只是地方黔首對大秦怨聲載道,等地方的官吏對朝廷徹底失去信心,那時大秦就真到了入土的時候了。”

“距離那時已不遠了。”

“底層的問題,不是一個救民就能解決的,還要救官救吏。”

扶蘇呼吸有些急促。

他辯駁道:“地方的確問題頗多,但這非是朝廷所願。”

“天下初立,官制詔書跟拜官詔書頒行的一個月裏,朝廷就開始整合官府,朝廷最要害的三公九卿十二官府吸收了大量官員,一個官府就增加吏員近百人。”

“只是等到朝廷三公九卿十二官府籌建完成時,又要解決三十六郡郡守,以及一千余縣令的官吏任用,當時郡縣初設,新郡老郡新縣老縣交錯,官吏良莠不齊,諸多邊陲新郡沒有郡守,縣令的缺額更是高達六成。”

“正是迫於官吏的極度短缺,朝廷才推行‘因地任官’。”

“一則甄別六國舊吏,擇其能事而無大瑕疵者放手用之,二則下詔各郡縣招募遊學之士,入郡縣為吏,後報禦史大夫府核定。”

“即便如此,官吏依舊缺乏。”

“最終陛下才又增了一條用人之路。”

“即任功臣子弟。”

“此舉實是救急之法,也實是無奈之選。”

“先生的攻訐毫無道理。”

嵇恒面色如常,緩緩道:“既是救急,九年過去,可有變動?”

扶蘇面色一滯。

嵇恒又道:“我記得任用這些官吏,都是‘假’職,日後要查看政績的,但朝廷真認真去核實過這些官吏的政績了嗎?”

“另外。”

“對於底層的官吏,朝廷真在意過嗎?”

“而今的大秦已完全拋棄了底層,不僅拋棄了黔首隸臣,也拋棄了最基本的官吏,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大秦的政道創新是失敗的。”

“大秦這些年有意廢除軍功爵制,但並沒有給出任何替代,只是想著安撫中間官吏,試圖靠這些功臣及功臣來坐穩天下。”

“但我很早之前就說過。”

“天下變了!”

“大秦失去的不僅僅是民心,更有最底層的吏心,眼下地方官吏,因為過去的習慣使然,對大秦還保持著一定尊敬,但這種敬畏,在接二連三的遇冷後,注定會消退。”

“秦國是靠利益團結的大多數。”

“一旦大秦因利益權衡拋棄了大多數,那也注定會為大多數拋棄。”

“這是大秦自己的選擇。”

扶蘇臉色一白。

嵇恒繼續道:“這些年,不少人的眼中,對大秦是這般認識,創新有余,守常不足,大政有成,民生無本,但在我看來,這個認識不對。”

“大秦是想面面俱到,只是實際一事無成。”

“而且還一意孤行。”

嵇恒的話很重。

甚至讓扶蘇有些難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