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皇帝看中的人(第2/4頁)

武舉早已有之。自唐代創立以來,武舉就沒有退出過歷史舞台。唐朝武舉考試更重“武”,宋朝武舉則多了“程文”這偏文的一關。

而明朝武舉,直到土木堡之變後的天順八年才定下來。一開始,並不定時,經常停考。弘治七年,才定下來六年一考。弘治十七年,又改為三年一考。

明朝武舉也有會試,時間定在文舉會試後的次月。但是,明朝武舉到現在還沒有殿試。

而“武進士”們每月俸祿最高也才三石糧,遠不及文進士們的待遇。弘治十七年,一共才錄取了三十五人。正德年間倒是多了些,每次有五六十人。但是考試更重謀略而輕武藝,武進士們出現真正將種的概率很低。

現在,文舉人們的會試還在進行,關於武舉的消息公布了出來。

首先就是軍務會議和五府在武舉上走上前台,不再只是兵部來主持武舉會試。

其次,今年武舉會試推遲至九月舉行,而各省也將於三到五月間舉辦武舉鄉試恩科,再選拔一批武舉人。

時間推遲、開恩科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方面是另一個重磅消息:武舉將開殿試。

武舉也終於有了殿試,武狀元和武進士們的待遇也大大提高。

首先是考法:武舉考試重武輕文,謀略,到兵學院再進修。以後定例每三年九月舉辦會試、十月舉辦殿試。

其次是授職:以京營將官身份,在皇明大學院兵學院學習、練兵三年,而後可從正五品千戶起到正四品指揮使不等授職。

最後是待遇:俸祿提高不說,往日的兵部賜宴,改成了天子於武英殿賜宴。

軍務會議針對皇帝給出的大課題,交出來的第一個答卷是儲備將才。

但更多知情的人還明白:這個舉措也有應對地方衛所改制隱患的用意。

武英殿內,顧仕隆正在傳授經驗:“地方衛所,情形如何諸位皆知。今年此舉,首重在於由五府督辦各都司衛所,分化將卒。以武舉一事為準繩,為改制鋪路。”

有了這個新規矩,普通軍戶出身的軍卒是歡迎的。只講武藝,出頭機會自然大增。

但這個新規矩的後續,現在還沒公布,只在軍務會議上作為機密被知曉。

那就是:各軍中上層軍官,將來都至少必須有武舉人身份。世襲之武將若無武舉人身份,官職降等世襲。

那些生下來就是中層軍官的,只怕大多不樂意這新規矩。想改地方衛所為募兵,本就會觸動他們的利益。將來官職怎麽世襲也與武舉身份掛鉤,這是逼著他們名副其實,但真正名副其實的有幾個?

另外,如今在武將體系裏占據著大量高級軍官職位的勛臣之後,又該怎麽樣?

楊一清開了口:“我在邊鎮這幾年,看得越發清楚。且不論陛下經略南洋之志,十年、二十年之間,北虜必定還有大舉南侵之時。如今邊鎮之將多不堪用,地方諸將更不用說了。國務大臣既立,民政之事已不是大難題,後面這三年,軍政更重要!如今有十八企業,勛臣之後可軍可商。靖國公,崔左軍,襄城伯,此事,還需勛臣做表率!”

“……自當如此。”

楊一清往東北面一點養心殿的方向行了行禮:“陛下旨意,許了恩典。舉國五品以上在職武將,六月先行大比!各省呈報優勝者,前三皆封縣爵,其余封鄉爵,不與其他武生同考。明年更開靖國武略制科,取者封伯!此等天恩之下,若仍有人不知進取、頑抗新制,該辦便辦!”

這是沒在那新聞中刊載的,只針對勛臣之後與在職武將們。

但那靖國武略制科和定國安民制科的消息,將會在文狀元也選出來之後公布。

制科,是不同於普通考試、難度更高的考試。進士貶值,但這不定期的制科將重現。

而這次,至少兩個伯爵、一批縣爵鄉爵甩出來,以後的進身之階也十分清晰,官紳之後該輪到武人們為自己的官位、為自己的後代考慮了,而世人也該重新考慮以武謀進身的重要性。

先以厚恩收買一批,再以新規矩要求後面的在職武將和勛臣,一代代都必須有本領。

新任的兵科都給事、能列席軍務會議的張經凝重地看著他們:終有圖窮匕見的一天!不能躺著便世襲的壓力下,若再來一場衛所叛亂甚至勛臣會如何?

……

“想都別想!那可是封王!封王!”

軍務會議之後,是五府勛臣們商議如何掌控大局。

李全禮的眼睛亮得嚇人,他的爵位還只是伯,但畢竟領著一府、掌著神機營。

“楊總參說得一點沒錯!”他振振有詞,“這規矩並不針對世襲勛臣!勛臣之家若不想從軍,便去十八家企業盡忠辦事。若要從軍,武藝不精、不通武略,如何服眾?如何建功?如今五府都督、列席軍務之勛臣,幾已盡掌天下精兵。誰若有二心,諸位忘了陛下曾有意以及剿代練?依我之見,如何穩住天下局勢,也是陛下對我等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