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八章 傾向

暖風細雨中,朱棣下了馬車。

他身披玄色大氅,步履沉穩而神情卻帶著幾分疲憊,身後緊跟著三皇子朱高燧給他撐傘。

姜星火的府邸並不張揚,門前兩株移來的古柏,歲月沉澱的歷史厚重感撲面而來。

聽聞皇帝來訪,中門早已大開,朱棣卻沒什麽心情,徑直往裏面走去。

他的腳步雖然堅定,但每一步都如同踏在雲端,難以觸及實地。

儲君之選,這本該是皇室的喜事,卻在他心中變成了難以承受的重擔。

朱棣登基四年以來,雖然對內對外不乏動刀,稱不上國泰民安,但如今隨著大明各方面的快速發展,好歹也算是初步有了盛世的模樣,但儲君之選,卻如一塊巨石壓在他的心頭……這不僅僅關乎皇室血脈延續到哪一支作為主脈,更關乎大明江山未來的安寧。

門後,朱棣揮了揮手,示意姜星火不用行禮。

隨後朱棣揮退了倒茶的仆從,關起門來說話。

“今日朕來,不為朝政,只為家事。”

朱棣的焦慮並未掩飾,幾乎就是肉眼可見的。

姜星火眼中閃過一絲明了:“如今北直隸還有大半年的延期時間,陛下所慮,可是儲君之選?”

朱棣點了點頭,眉宇間透出一絲無奈:“朕諸子皆賢,卻各有長短,難以抉擇。”

朱高燧在一旁靜靜聽著,心中卻是翻江倒海。

“諸子皆賢”這句話,對他而言未嘗沒有誘惑力,可朱高燧還是拎得清的,如果沒有海外封藩的出路,那麽他肯定是支持二哥朱高煦爭儲的,因為他跟二哥一向親近,若是大哥當了儲君,他肯定沒什麽好下場……國內封藩就是如此,新皇登基,削不削爵、圈不圈禁他,也就是一句話的事情。

但是眼下既然有了出路,能去海外,那自然是要“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才舒服。

就算是大明國內有什麽變動,自己手裏有兵有地盤,離得位置還遠,朝廷想要武力削藩,也要掂量掂量會不會被拖入遠征的泥潭。

所以,朱高燧還是冷靜了下來。

他知道,父皇此言,實則是在試探姜星火的態度。

京營三大營離開南京的這兩年,整個帝國的繁瑣政務和發展政策,全都是姜星火和朱高熾兩個人負責的,而隨著施政的過程以及思想界的變化,支持變法的新晉官員,已經成了新鮮血液中的主流。

科舉、大明行政學校、國子監、小吏破格擢拔……這些成為官員的途徑,基本都被變法派所掌握了。

而且隨著經濟結構的改變,偽裝成“四民皆本”的“重商主義”思潮,也逐漸蔓延到了士紳階層。

士紳階層中固然有一部分頑固不化的,但其中識時務者,尤其是沿海府縣的,在看到了商貿的巨大利益後,很多都嘴上說著反對變法,實際上卻半遮半掩地開始從事貿易。

畢竟,田產收益雖然穩定,但跟堪稱暴利的海外貿易還是比不了的。

因此支持變法的人越來越多,以姜星火和朱高熾為代表的變法派力量也就越強大。

此消彼長之下,從洪武-建文時期走來的老人雖然在朝堂上依舊占據了主導,但根基卻被挖空了。

最顯而易見的事情就是,各布政使司、府、縣的考試和教學,基本上都以改良後的新式思想為主了,荀子的地位得到提高,更多的實學思想被納入到策論範圍。

而長此以往下去,變法派必然取代保守派,成為朝廷的實際主導力量。

那麽在這種情況下,變法派中姜星火領導的力量,是否會與軍權相結合,繼而威脅皇權,就是讓朱棣不得不細細思索的事情了。

姜星火雖然是他最倚重的重臣,姜星火的意見無疑會對他的決策產生重大影響,但他也清楚,對方也有自己的立場和利益,所以對方的話能否完全信任呢?

“陛下,有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講。”

姜星火略微沉吟道:“儲君之選,關乎國本,當以德才兼備者為先。”

朱高燧聞言,眼中閃過一絲驚嘆,他心知肚明,姜星火這番話,既表明了自己的態度,也給了朱棣一個台階下。

朱棣緩緩開口:“德才兼備,說來容易,做起來卻難。朕的子嗣中,誰能當此重任?”

姜星火微微一笑道:“陛下聖明,自然能選出最合適的人選。無論選誰為儲君,只要能維護大明江山的穩定,便是最好的選擇。”

在溫暖的內堂中,朱棣盡量讓自己保持平靜。

姜星火的每一句話都像是一塊石頭投入湖中,激起層層漣漪。

朱棣知道,姜星火在暗示自己,儲君之選不能只看表面,更要考慮長遠的利益和大明的未來。

說白了,姜星火這番話,既是在規避風險,也是在給自己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