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三章 歲末

在姜星火前世,這種棉鐵復合甲是到了萬歷抗倭援朝才開始出現,並流行於明末清初,被明清兩方所大規模裝備。

如今被姜星火提前發明了出來,很適合在未來北方進行的作戰。

無論是削平秦、晉兩藩,還是出塞痛擊蒙古人,亦或是對付女真人、朝鮮人、日本人,都非常好用。

預計是采用棉鐵復合的方式大規模制造這種新式甲胄列裝給北方部隊。

當然了,如果將領或者富裕的士兵有需要,也可以選擇自掏腰包,購買加強版的由低磷鋼制造的棉鋼復合甲來增加戰場生存幾率。

之所以不給將校列裝,是因為這玩意產能有限,低磷鋼的產能大頭,都得用來鑄炮。

畢竟用的鋼再貴也貴不過銅啊!

銅在這個時代就是貨幣,就是財富,拿銅來鑄炮,一門炮那麽重,要消耗多少銅?這就是不折不扣的燒錢!

之前是沒辦法,用來鑄炮的話,熟鐵和半拉子鋼的性能遠遠比不上銅,現在有了強度韌性俱佳的低磷鋼,肯定不可能再用銅了,畢竟恢復寶鈔幣值,不僅要回籠寶鈔,還需要每年加大生產銅錢的力度……跟水多了需要加面再撈水是一個道理,什麽叫大道至簡?這就叫大道至簡。

陸軍主力肯定是要大規模列裝的,但是不管是棉鐵復合甲還是棉鋼復合甲,對於南方的軍隊,以及出海作戰的軍隊,就基本沒效果了,甚至可以說是負效果。

因為大明出海作戰的登陸部隊,面對的基本都是熱帶和亞熱帶的叢林山脈等地形。

北方正在貓冬的部隊,過了年,轉了春,如果三大營軍改一切順利的話,那麽就能等到南方的主力部隊改編成京營三大營,就會開拔北上,等南方的二十幾萬主力部隊到了,就要開始發動削平國內藩王,和對國外的蒙古人、女真人的攻擊了。

此時朱高煦等人,還沉浸在強力新式甲胄的喜悅之中,而南國的冬天,同樣充滿了未知的變數。

……

考成法的結果已經公布,自然是幾家歡喜幾家愁,不過因為總裁變法事務衙門事先已經制定好了各部、寺的考成標準,所以有爭議的地方,倒是還真不多。

提拔上來的人,你說要有個別走關系的,以及權衡利弊上來的,肯定是有,但即便這些人,考成成績也是中上等,否則那就是真說不過去了。

但饒是如此,考成法卻依舊是朝廷晉升體系的一次重大改革和巨大進步。

考成法有不公平的地方,可跟以前相比,那可公平太多了。

要說以前九品官人法的時候,哪還看門第呢,到了成熟的科舉制體系下的宋明,已經不看門第了,可晉升同樣需要拜碼頭找座師、同年、同鄉,互相聲援。

毫無疑問,考成法對於那些悶頭幹實事不會搞關系的官員來說,是一個重大利好。

但後續的京察,就不是這樣了。

京察的主要工作,就是把人刷下去。

鮮為人知的是,在京察制度出現以前,用來考核官員的,叫做“考滿制”,所謂考滿制,指的是三年一考,對官員三考,即總計九年,然後進行升遷或貶謫乃至罷黜,最早建立於洪武六年九月,當時老朱下令對京官三年進行一次考核,每考可升一等,就形成了“考滿制”的雛形;洪武九年十二月,考慮到之前的制度會導致晉升過快,所以改為每歲一考,九年為滿,這樣就減緩了官員的晉升速度;到了洪武十四年十月的時候,整個“考滿制”就都穩定了下來,對京官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周期都進行了明文規定,五品以下的京官都由其所在衙門的直屬長官對其填寫考評表,實際上還是上司決定的制度,一般有稱職、一般、不稱職三種,而五品以上就直接皇帝決定了。

但是這個“考滿制”有一個小小的問題,那就是周期有點長……因為需要九年的時間,所以對於一些不太稱職的官員,不能及時進行調整,就需要有一個制度來給考滿制打補丁。

京察制,應運而生。

而京察就是對全體京官德行和能力進行的考核,所謂選賢用能,罷黜庸才,就是這個道理。

當然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後來就慢慢變成了不同派系之間黨同伐異的工具。

“你呀,趕上好時候嘍。”

前禮部侍郎董倫,主持了辯經擂台賽後,已經有大半年沒拋頭露面了,一直窩在家裏。

屋子裏的爐火燒的人暖熏熏的,董老頭靠在椅子上,腦袋頂上就是朱元璋禦書的“怡老堂”三個大字,跟丹書鐵券似的。

“那是、那是。”

看著老恩主手上時不時擡起來的玉鳩杖,如今已經貴為鴻臚寺卿的解縉,臉上滿是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