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章 蛀蟲

《永樂新政紀事本末·鹽法改革》:“當我們客觀地評價一段歷史時,我們可以發現,盡管明朝的洪武皇帝真誠地想為其臣民謀得更大的福祉,可顯而易見的是,他在開國時所制定的種種政策,如果將時間線拉長,在政策的長期成效方面,可謂是與其本意截然相反。

在姜星火所發起的改革之前,朝廷無力解決財政上的窘境,因為鹽法涉及的利益是如此之重大,任何對現有鹽法制度的改變,顯然都會遇到極大的阻力,基於各種理由,朝廷沒有意願進行變革,文官士紳們的唯一共識就是堅持‘成憲’,也就是洪武皇帝最初的決定。”

……

“150萬兩?好啊,好得很!”

奉天殿內,與會群臣鴉雀無聲。

“砰!”

朱棣狠狠地砸掉了手邊的茶盞,怒道:“廢物!都是一群飯桶!朕養了你們這幫蠢貨!賬面查不出來,算數不會算嗎?還要國師親自算才能找出問題?!”

鹽稅這種東西,從賬面來看當然是毫無問題的,人家根本不做兩本賬,直接就天衣無縫了。

可惜姜星火和夏原吉的計算角度不同,是直接把宋朝的鹽稅數據翻出來,然後等比例去計算的,根本不按鹽務衙門的賬走。

既然抽稅比例基本一致,官鹽市場占有率更大,那麽我直接按宋朝的數據,乘以0.6(宋朝一億人口,明朝六千萬人口),得出來的就一定是應收的鹽稅。

應收的鹽稅減去現在實收的鹽稅,再減去因為開中法兌換鹽引而減少的鹽稅,那就是被貪墨掉的部分了。

無論你怎麽做賬,做的再巧妙,再嚴絲合縫,也沒法規避掉這個漏洞。

這就是數學的魅力。

那麽這麽久了,沒人發現這個問題嗎?

當然有人,但發現的人,要麽位卑言輕不敢說,要麽利益相關不能說。

所以也就成了一些關鍵人物那裏心知肚明的秘密。

朱棣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朱棣原本以為鹽法雖然水深,但最多也就是十幾萬兩的規模。

畢竟之前李景隆管著銀課時候撈的那些,朱棣是一清二楚的,整個大明的銀課,都不見得能撈出來十萬兩白銀。

朱棣跟他爹朱元璋不一樣,對於文官貪墨,並非是一點都忍受不了,在朱棣這裏,只要你能幹活,只要你拿的不是很過分,他都是能容忍的。

但沒有想到,光是兩淮鹽場,被貪墨的就是以近百萬兩白銀來計算。

而且,這是每年!

大明開國三十多年,在鹽法裏,總共被吞噬掉了多少財富?

如果不是姜星火告訴他真相,恐怕他還要繼續蒙在鼓裏。

想想自己剛剛登基,屁股還沒坐熱龍椅呢,底下就已經烏煙瘴氣了。

這讓朱棣怎麽可能淡定?

這個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就是這樣,別人都已經把你騙了了,結果你卻什麽都不知道。

而這個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你已經知道真相了,偏偏又無法改變這個事實。

這就像是明知道自己被人給綠了,還得裝作什麽事情都沒有發生,該吃吃該喝喝,該上班上班。

一想到這群人甚至連渣滓都不給朝廷剩下,朱棣便恨得咬牙切齒。

“陛下息怒!”

大殿上一片附和之聲,顯然眾位大臣也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了。

這次參會的,主要是三法司和戶部,再加上內閣和總裁變法事務衙門。

“息怒?你們讓朕息怒?”

朱棣暴躁道:“如此龐大的數額,朕如何息怒?!”

皇帝到底是真生氣還是表達某種姿態,與會的官員並不清楚,但毫無疑問的是,這時候需要有人出來接話了。

皇帝的目光掃向誰,誰就得自覺點。

刑部尚書鄭賜,刑部左侍郎馬京、右侍郎李慶,此時正是皇帝目光的聚焦點。

到了這時候,他們哪裏還不明白,皇帝或許確實生氣了,但作為皇權的世俗化身,他生氣除了個人情緒的表達,更多的是某種再明確不過的政治信號。

——皇帝對現在的鹽法制度非常不滿。

這時候關乎到他們的個人命運,之前他們便已經私下碰頭過了,自然不敢再有什麽反對,於是鄭賜出列說道。

“陛下息怒,請恕臣鬥膽,鹽法積弊已久,確實需要改變,刑部對於變革鹽法並無異議。”

“陛下,鄭尚書此言有理。”

新上任的審法寺少卿金幼孜也贊同道:“這件事必須立即查清,否則後患無窮!若是查不清此事,鹽法上面今日之事將會反復重演,我大明必定因此元氣大傷……”

金幼孜的說法雖然有些誇張,而且絕對有私心,想要借勢把新部門成立的第一仗給打好,但立場是沒錯的,其他大臣聞言,紛紛表示贊同,都覺得這是個巨大的危機,必須要從重從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