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一章 濟養

姜星火很忙。

是真的很忙,中午給玻璃系列裏的高端產品天文望遠鏡帶完貨,下午還得去大明行政學校上課。

玻璃系列裏面,目前推向市面的,不同款式的玻璃鏡當然是銷售主力,放大鏡是給老人用的,而用來人工制造彩虹的玻璃棱鏡,則純粹是科普產品加兒童玩具了,至於天文望遠鏡,則是一頂一的奢侈品……仰望星空也是要花錢的好嘛。

世間的道理就是這般,陽光是免費的,陽光下的制冷是收費的;水是免費的,無汙染的水是收費的;星空是免費的,能看得清楚的星空是收費的。

你別跟我說別的,我就問你,我養邪龍不花錢怎麽養出來?

“二位要同去嗎?”

看著高遜志和曹端,姜星火問道。

“來都來了……”

曹端的日程計劃是沒有計劃,哲學問題琢磨不明白,顯然需要從別處找點靈感。

“那就去吧。”高遜志也準備給自己放一天假。

於是,幾人來到了草創的大明行政學校。

因為目前無論是禮部的駐外天使館的外交人員,還是大明銀行的專業管理人員,都相對缺乏,所以大明行政學校的主要招生來源,還是從已入仕的官員和有功名的讀書人中招收。

官員經過短則一兩月、長則半年培訓,進入外交、銀行等相關專業崗位;有功名的讀書人,則是走“三舍法”的路子,計劃需要經過為期至少三年的在校學習,才能畢業。

跟宋代的三舍法差不多,大明行政學校的上舍生(約等於大四學生)通過累積的考試成績,以及參考平時的學業和品行,上等生可以上報朝廷之後,直接授予官職;中等生可以免除科舉前面幾場的預考,直接參加最終的殿試;下等生(包括一些成績極其優良的內舍生和個別外舍生)可以獲得“取解”,即選送士子應進士第的資格,而且還可以留校任教,充任學正、學錄……大概相當於後世大學裏的助理講師、導員的職務。

而未來隨著變法進程的深入,顯然會有更多的專業部門會組建,而對相關專業官員的需求也會隨之增加,不僅僅局限於現在的外交、銀行。

所以學校對於培訓和培養兩種教學模式的課程重心要求也是不同的,培訓更多地注重專業知識,而培養更注重通用知識。

走“三舍法”這條路大明的行政學校學生,主要要學的是行政管理學、行政法學、組織學等等,而這些東西都是大明從來都沒有的東西。

所以姜星火今天要講課的對象,其實不是大明行政學校的學生,而是教師。

學生得跟秋闈同步招生。

嗯,不是能跟秋闈碰一碰,而是撿點不打算走科舉的“殘次品”。

好吧,雖然說起來很殘酷,但事實就是如此,新成立的東西,哪怕是走捷徑,還是備受質疑的。

最簡單的一個道理,如果我是考生,我有信心科舉中進士,我為啥要來你這個學校浪費起碼三四年的時間?我直接考不就行了。

畢竟你這個學校,最後也得成為上舍生以後,才能有可能直接去參加殿試,而中間淘汰幾率,宋朝已經提供了足夠的參考樣本了。

所以既然沒有一步登天的考試,那麽對於足夠優秀的學生來說,還不如直接走老路。

沒辦法,觀念在這擺著。

別管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還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鼓勵的都是走科舉這條“正路”。

而無論是蔭官,還是舉監,在官場上論資排輩的“含金量”上都跟科舉比不了。

這就像成人自考本科跟全日制本科一樣,理論上好像是一樣的,但在人們的心中,能一樣嗎?

我能正經考大學,整那些幹嘛?

這種觀念,只能通過時代的發展來慢慢改變,光是朝廷給政策,第一是傾斜的太厲害會引來巨大的不滿,第二是反而容易弄巧成拙,造成不必要的壓力。

所以姜星火覺得現在這樣倒也沒什麽不好,慢慢來就好了。

反正……他應該還能活很久。

三年一屆,十五年後、三十年後,甚至六十年後,大明官場又會變成什麽樣子呢?

正因如此,他在大明行政學校匾額上題的詞才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今天給大家講的是行政管理的第四節課,行政決策。”

姜星火扶著講台,而下面滿滿登登坐著的則是日後大明行政學院的教師們。

“現在翻開教案。”

因為教案都是一人一份,沒有多余的,所以姜星火直接把自己的教案扔給了高遜志和曹端,而自己則空口白話。

這就是來自國家級優秀高校教師的自信。

“看看‘行政決策’這節課的教學目標,來,別躲了,就你,站起來念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