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三章 地道

“啟稟將軍!明國張輔所部連破坡壘關、隘留關。”

雞翎關,一名探馬急匆匆趕來報訊,並且遞上來前兩關傳回來的消息。

負責總領三關防線的安南國大將胡烈看罷,臉色微變,他沒料到明軍的攻勢竟然這麽快、這麽猛,僅僅用了一個下午的時間,就攻破了兩道關卡。

要知道,自從大明與安南之間的局勢逐漸走向緊張,胡烈可就開始籌備,在這裏足足籌備了數月之久。

所以按胡烈的設想,即便坡壘、隘留兩關最終抵擋不住明軍,可怎麽也能拖個十天半個月的時間……如今倒好,一天都沒拖住!

“武世勛無能!喪師辱國!看來還是得我親自出山!”胡烈暗罵了一句。

不得不說,胡烈的臨時處置還是得力的,如今在接到斥候騎兵的消息後,馬上派出了大批騎兵攔截潰兵,同時解除武器後,在雞翎關前面的小寨分別辨認潰兵身份、挨個捆上手,都壓入了外圍的兩個大寨裏,免得再次出現被蒙混進來的明軍搶關的情況。

不過此時的雞翎關,也就是後世大名鼎鼎的清法之戰時的鎮南關、中越之戰時的友誼關,畢竟是一座安南少見的雄關,雖然比不得華夏能囤兵十萬的潼關,但囤個三四萬兵馬綽綽有余,因為人多且訓練頗為有素的原因,接收了這批潰兵後,倒也沒出現什麽亂子。

而這些潰兵沒了戰心,就像是被打斷了骨頭的狗,不加整頓是不能用的,好在守關的安南軍多,倒也不缺這點人手。

幾名副將聞訊趕來,嗯,也沒什麽可瞞得了,從隘留關退下來的潰兵漫山遍野都是。

“將軍?”

胡烈又下達了一部分命令後,忍不住嘆了口氣,說道:“看來我還是小看了張輔。”

他雖然有野心、有抱負,可是歸根結底,他哪怕跟張輔站到了同一台賭桌上,也不是一個等級的對手。

他的兵力不夠雄厚,只有三萬多人,能憑借的,就是雞翎關的易守難攻,而張輔則不同,他麾下不僅軍隊人數多,而且都是明朝的精銳部隊。

“將軍,我聽說張輔只是個蔭襲的侯爵,您為什麽如此重視他呢?”有人皺眉問道。

胡烈搖頭道:“張輔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根據我們的情報,他在前幾年的靖難之役裏,就已經嶄露頭角,是明朝皇帝身邊的寵臣,據說更是受到了明朝新式軍事思想的影響,主張將大規模使用火器與傳統戰術相結合,這樣的人,哪裏是一個靠著蔭襲上位的紈絝子弟呢?”

“你別忘記了,如果說武世勛的失敗還能歸結為不夠小心,被突襲了側翼,可隘留關的失敗,就完全是張輔的計策稱得上是‘膽大心細’了……進攻欲望極強,根本不會滿足於一點小的戰果,而且搶關潰兵與後援騎兵的配合更是恰到好處,說實話,我到現在都沒想明白,為什麽明軍能配合的這麽好?”

這個問題,顯然是因為胡烈不了解熱氣球在這個時代的戰場上,到底是個多麽BUG的存在。

簡單而言,明軍開掛了,上帝視角,還是沒有戰爭迷霧的那種。

雞翎關的安南國眾將聽完,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胡烈看了眼身邊的眾將,繼續說道:“我軍想要擊潰明軍,恐怕難度非常高,最好還是等待衛王的增援。”

這裏要說的是,所謂的“衛王”,指的是胡元澄。

胡元澄是胡季犛的長子,在陳朝的時候任司徒,現在在“大虞”任左相國,封衛王。

是不是有些奇怪?為什麽胡元澄作為長子沒有當皇帝,反而讓胡漢蒼當了皇帝?

在決定誰當皇帝的時候,胡季犛有心小兒子,於是拿硯台來試探胡元澄“此一卷奇石,有時為雲為雨,以潤生民”,胡元澄的回答是“這三寸小松,他日作棟作梁,以扶社稷”,於是胡季犛將皇位傳給了小兒子,將軍權交給了大兒子,還寫詩告戒他們“天也覆,地也載,兄弟二人如何不相愛?嗚呼哀哉兮歌慷慨”。

這就有點丐版司馬家的意思了……

不過如果歷史線沒有偏移的話,胡元澄的命運應該也挺有趣的。

作為安南國的左相國、衛王,他被明軍俘虜後,竟然因為擅長使用火器,所以被明朝授以官職,《明實錄》上就明確記載,朱棣授命他“督造兵器局銃箭、火藥”。

而且這小子官運甚為亨通,在明朝的工部混的是風生水起,以敏感的安南國王族降臣身份,從永樂到正統,三十多年裏連升工部主事、郎中、侍郎,正統十年六月,胡元澄從工部左侍郎升遷至工部尚書,解鎖了一個獨有的特殊成就——同時在大明和安南做到位極人臣。

這種命運,連胡元澄也感到意外,慨嘆說自己“出自幽谷,遷於喬木,溝斷之余,濫同成器,豈非先人之澤未割?乃得生逢聖世,深沐堯仁,而有此奇遇也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