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一章 陛見

當姜星火在奉天殿內看到許久未見的永樂帝朱棣時,對方正躺在搖椅上乘涼。

殿內除了用來承重的大柱子以外,還有幾根柱子是鏤空的金柱,專門用來夏天放冰吸熱的,因此,整個大殿裏,溫度倒是比外面低了很多,讓姜星火感到一陣清涼。

前世貓咪的“空調房”便是類似的原理,看來這還是個放大版的。

朱棣穿著寬松的燕居常服,雙目微閉,似乎陷入了瞌睡狀態。

他身邊的朱高熾,正在很嚴肅地給他念著奏折,有宮女在後面扇扇子,汗水卻止不住地從胖胖的臉頰上流淌下來。

“父皇,戶部右侍郎王禮卒了。”

“喔。”

朱棣眼睛都不睜一下,似乎並不將大兒子手中的奏折放在心上,王禮也不是突然暴斃,自然早就選好了接替他的官員。

“夏尚書去了江南,左侍郎孫瑜(前北平布政司左參議,朱高熾嫡系)在為國理財這方面經驗還不足,升通政司左參議李文郁為戶部右侍郎吧。”

朱高熾又拿出了下一份奏折,把剛才的奏折摞到了腳邊,由於他是坐在錦墩上,一份又一份的奏折,都已經堆到他小腿的位置了。

“還有嗎?撿重要的說。”

朱高熾聽到了姜星火和朱高煦的腳步聲,不過此時也顧不得許多了,他連忙放下手中的奏折,翻出了另一份。

“遼東總兵官、保定侯孟善有奏:太仆寺少卿祝孟獻往朝鮮通過邊境貿易,交易了上千匹戰馬,如今奏折和朝鮮使團一起到了南京,但是戰馬不用走海路,還在遼東滯留,不知該如何處置?”

朱棣哪能聽不出來孟善的意思,沉吟了片刻,說道:“遼東三萬衛剛被蒙古人襲擊,這批戰馬就補充給遼東吧,朝鮮那邊使團是誰領頭?所為何事?”

朱高熾看著奏折念道:“使臣是朝鮮判恭安府事李貴齡,主要是兩件事,一是朝鮮國王的金印,以前洪武朝的時候是金印龜紐,後來偽帝建文給更換了,請求大明賜回原來的;二是朝鮮國王李芳遠說他的父兄都生病了,令李貴齡帶了五十匹上好棉布來南京買些龍腦、沉香、蘇合、香油等物以及藥材。”

聽完後,朱棣輕哼了聲,沒好氣道:“朕知道了,你先退下吧!”

朱高熾這才停了下來,擦了把額頭的冷汗,恭敬地彎腰施禮:“兒臣告退。”

兄弟兩人不留痕跡地對視了一眼,待到朱高熾走出大殿,那些扇風的宮女也隨之退去,朱棣的腿有舊傷,冰塊制冷倒還好,可卻不太能受風,因此偌大的大殿內頓時變得安靜起來,只剩下朱棣和姜星火、朱高煦。

片刻過後,朱棣緩緩睜開了眼睛,目光落在旁邊錦墩側擺放的一摞厚厚的奏折上。

“耍的小心思以為朕看不出嗎……”

朱棣喃喃自語,去年短暫的勤政時間結束後,顯然對於看這種東西毫無興趣,他從搖椅上站了起來。

“國師黑了,也瘦了。”

“不負陛下所托。”姜星火隨意地點了點頭道。

幾個月不見,朱棣的改變還是挺大的,從整個人的心理狀態上,已經完全適應了由藩王到皇帝的轉變,在姜星火看來,這位帝王的氣質,比之前更加的深邃、內斂,也更加的威嚴,就像一座即將噴發卻還在沉默的活火山,只要稍有動作,便會引爆整個大地,震懾九州。

不過對他而言沒啥用,姜星火才不在乎這些,他連死都不怕,怎麽可能怕封建帝王的“王霸之氣”?

“見過陛下。”

“參見父皇!”

朱高煦這憨憨倒是知趣,走到近前,跪伏在地,畢恭畢敬道。

說罷後,他叩首於地。

顯然,剛才朱高熾給朱棣念奏折的事情,讓離開朱棣幾個月的他,感到了某種危機感。

“好,起身吧。”

朱棣露出一絲笑意:“朕本想讓禮部派人去接你凱旋,哪想到你的性子急躁,直接跟著國師火急火燎地跑回來了。”

朱高煦本想替姜星火問問京中情況的話語,頓時被噎了回去,他意識到,自己沒打請示就扔下稅卒衛跑回來,只是為了顧著姜星火周全,卻在程序上出了問題……國朝將領,無令不得離開軍隊駐地,他接到了往北直隸開平去備秋(防備蒙古人秋天南下劫掠)的聖旨,算是有令,但是五軍都督府和兵部移交稅卒衛軍權的行文還沒到,真要較真起來,還是有些說法的。

“父皇謬贊了,平叛白蓮教倒也算不得什麽硬仗,俺只是心中掛念母後,才迫切歸來,倒是如今天熱,聽說前陣子父皇有點熱傷風,您還是多注意休息。”朱高煦靈機一動,換了個說法道。

“朕沒事,都坐吧,別站著了。”朱棣擺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