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章 張輔

“……”

整個五軍都督府的議事廳裏鴉雀無聲,眾人都陷入沉默之中,認真消化著剛才從國師嘴巴裏吐露出來的這番言辭。

客觀公正地來說,靖難之役不討論戰爭性質等問題,僅以兵源構成、士卒出身來講,跟唐朝的安史之亂,是有很大相似性的。

燕軍的兵源構成,主要以胡人(蒙古人、色目人)和北地胡化漢兒為主,士卒出身則是既有與唐朝府兵高度相似的衛所兵,也有募兵制下的新征兵,還有朵顏三衛等雇傭兵……朱棣麾下的燕軍,跟安史之亂時的那個“燕軍(安祿山國號大燕)”在這兩方面不說一模一樣吧,也可以說是相差無幾。

而正是因為經過了四年靖難之役的戰火檢驗,正是因為很多將領都認識到了內地衛所兵戰力的低下,衛所制變革的必要性,才被在座的將軍們看得清清楚楚。

衛所制最早是由元朝戶部尚書張昶提出的,主要參考了西魏北周隋唐沿革下來的府兵制,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將其確立為大明的立國基本制度之一,所謂“自京師達於郡縣,皆設立衛、所,外統於都司,內統於五軍都督府”,也就是說,都指揮使司下轄若幹個衛,衛下轄一定數量的千戶所和百戶所,而洪武開國時又規定好了十三個都指揮使司由朝廷中樞的五軍都督府分別劃片管轄。

關於衛所制,老朱自誇過:“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嗯,其實老朱說的還保守了,何止養兵百萬?何止是不費一粒米?

要知道,洪武開國的時候一共491個衛,軍隊基本不存在缺編吃空餉的情況,那可是實打實的三百萬大軍!

當然了,事物都有兩面性,三百萬大軍看著嚇人,可要是按照募兵制發軍餉,把大明戶部幹破產都養不起,而這些久經戰火的軍人若是貿然裁撤又必然會造成天下大亂,所以屯田制其實是不得已的選擇。

老朱當然知道衛所兵種田時間久了沒啥戰鬥力,他自己的原話說的都很明白,“今海內寧謐、邊境無虞,若使兵但坐食於農,農必受弊,非長治久安之術,其令天下衛所,督兵屯種,庶幾兵農合一,國用以舒”。

說白了,衛所制就是為了把這三百萬人找個辦法養活起來不鬧事,用來打仗那是額外收獲,這麽想,是不是就覺得賺了?

事實上,老朱確實賺了,他養兵一粒米都不出,還從衛所手裏收米。

那麽究竟誰虧了呢?

當然是老朱後面的皇帝們。

衛所制是開國時的權宜之計,根本不是什麽萬世根本,就算沒人動它,到了姜星火前世明朝嘉隆萬三朝時期也就維持不下去了,當時全國大量衛所兵逃亡,很多衛所空了七八成,邊軍稍好,只跑了四五成……所以在明朝中葉,以“戚家軍”、“於家軍”、“李家軍”為代表的募兵制部隊,開始登上歷史舞台,而募兵制的下一步進化,便是家丁制。

姜星火的這番話沒有招來反對,便是因為衛所制的弊病實在是多到數不勝數,邊境的衛所兵戰鬥力還比較強,但很多內地的衛所兵跟農人並無區別,把一群沒怎麽訓練過更壓根提不上有實戰經驗的老弱病殘送上戰場,簡直就是在鬧笑話。

大明開國的時候,養著這三百萬衛所兵是為了維持穩定,而到了靖難之役後,就沒有這個必要了。

原因也很簡單,很多衛所被成建制的打光了。

君不見能容納數十萬人的德州大營,轅門前的大纛沒變,可士卒已經換了好幾茬了啊!

李景隆北平之戰扔了五十萬大軍跑路,白溝河之戰扔了六十萬大軍跑路,這些兵都哪來的?還不是建文帝從全國征調來的衛所兵。

所以,眼下有這個條件,那麽衛所制變革,晚變不如早變。

好半晌後,蒙古韃官出身的同安侯火裏火真率先打破沉寂,目光灼灼的看向姜星火,問道:“國師這般說來,可是已經找到改善衛所制弊病的方法了?”

其他將軍們對此也頗為熱切……別誤會,他們不是真想從姜星火嘴裏得到答案來改變大明。

你不能指望這些跟著朱棣造反的大小軍頭有什麽太高尚的理想,五軍都督府的將軍們,所希望的是從姜星火這裏,得到一個他們能接受的軍改方案。

馬上要進行的軍改,才是關乎他們和他們下面的擁躉切身利益之所在。

“之前姜某與陛下談論過此事。”

姜星火悄然換了個自稱,自信滿滿的回答著,他的手指輕輕地叩擊著案幾,仿佛在思考什麽重要事情。

其實並沒有這種想法,他早就思考完了,哪還需要臨時思考,只是,該吊胃口時就得吊胃口嘛……

事實上,在路上的時候,姜星火細細琢磨永樂帝的聖旨,畢竟永樂帝應該已經考慮很久了,在深思熟慮之後,給他回京的第一道聖旨是這個,姜星火就覺得應該不僅僅是對他的暗示,暗示他只要軍權在就不要急,這裏面還有其他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