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二章 完勝

“我軍需要更加先進的火器。”

姜星火在帥台上眺望著遠處鐵騎沖陣的豪壯畫面,卻忽然沒頭沒尾地說了一句。

陳瑄沉吟道:“這場仗,我軍新式火器部隊,雖然裝備的火繩銃不多,但表現還是相當不錯的。”

周圍的五軍都督府軍事觀察團的將領們,臉上也紛紛露出了震驚之色。

這是一支剛剛裝備火銃的部隊能打出來的戰績?

簡直令人不可思議!

是啊,雖然這場戰鬥打到現在看起來雙方攻守紛繁復雜,看起來白蓮教叛軍似乎還能跟明軍打的有來有回,可若是看看雙方的交換比,再看看雙方戰略意圖的實現,很多事情就不言自明了起來。

截止到目前,只裝備了部分火繩銃的明軍損失了不過百余人,卻已經完成了殲敵上千人,以及拯救八千壯丁的目標,可以說是圓滿完成了自身的戰略意圖。

白蓮教叛軍呢?不僅丟了作為人質的八千壯丁,戰前為了對抗明軍火器部隊所做的種種準備,也絲毫沒有撼動明軍的陣型……底牌盡出,主動權卻已悄然間失去,可謂是攻守之勢易也。

雖然白蓮教的戰鬥力不強,但他們的信仰非常狂熱,換做五軍都督府的任何一名將領,帶領任何一支部隊,都不敢說能比眼下火銃部隊做的更好!而且最重要的是,這才剛剛組建啊!

“這就是火器的威力嗎……”

“或許,我們都小瞧火器了!”

“經此一役,想來陛下的某些想法就得到驗證了。”

五軍都督府的將領們,神色凝重地看著眼前的場景,收起了心中的輕視之心。

而陳瑄所理解的,便是國師認為明軍裝備的新式火器‘火繩銃’的數量還不夠多,比例還不夠高,有十分之六七的稅卒衛火器手,還使用著較為原始的洪武火銃,因此需要全部換裝。

但姜星火,卻不僅僅滿足於現在的‘火繩銃’了。

這就是雙方認知上的差異了,火繩銃或許對於陳瑄等明軍將領來說,還是很新鮮、很先進的玩意,在這次實戰中的表現,也可謂是相當能打……一千多火銃手結陣,就能硬抗上萬叛軍不得寸進,甚至反推回去。

當然了,這種火器部隊單獨成軍,單獨列陣野戰的改變,已經足以引起所有明軍高層將領的重視。

事實上,這也是姜星火的目的之一。

白蓮教叛軍在他眼裏不算是什麽對手,但正是因為對手不強,所以用作新式火器部隊的第一個實戰目標,才會更加突出新式火器與新式戰術的威力,從而引起大明軍界態度的轉變。

為什麽大慈大悲加特林菩薩、普度眾生馬克沁佛祖被世人銘記?其中有一部分原因,肯定是要歸功於新式武器問世之初,對低水平對手打出的超高交換比形成的廣告效應。

而這次戰鬥就相當於一個給新式火器打的最佳廣告,傳到最後,就成了我明軍新式火器部隊,幾百杆火繩銃就屠殺了上萬白蓮教叛軍。

五軍都督府和其他明軍將領一看,新式火器這麽好用,嘴上說著瞧不起,私底下就不會想著自己也弄一些試試?

如此一來,大家看到了新式火器的先進性能,軍事變革也就順理成章地可以在整個明軍範圍內展開了,這遠比姜星火寫多少篇文章來宣傳都強得多。

很多事情並不是非得永樂帝自上而下強制命令才能做成,姜星火通過平叛這一仗,自己把‘新式火器’這塊牌子打得響亮了,一樣能做成,所以打鐵關鍵還是自身得硬。

有了這個轉變,那麽後續改組京營三大營,組建比歷史上兵力更加雄厚、裝備更加新銳、戰術更加先進的“神機營”,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當然了,火繩銃在實戰中雖然表現不錯,但也暴露出了一部分缺點。

譬如鉛彈出膛的初速度不夠,擊穿裹了濕棉被的雙層門板都費勁;火繩銃存在著點火成功率的問題,而且受天氣影響太大;火繩銃點火需要明火,這就導致了之前所說的三排齊射的戰術不可行,還是要按老一套的六排轉三排的‘三段擊’輪流開火戰術。

如果大規模列裝了燧發銃和紙殼定裝彈,那麽明軍就可以三排齊射,不間斷開火,再有敵人想靠著這種土辦法和人海戰術來接近,就注定不可能了。

事實上,正是因為燧發銃進一步的性能提升,才導致了軍隊可以出現拿破侖時代和美國獨立戰爭時代的,那種可以肩並肩排列成密集陣型排隊銃斃的戰術,事實上,這種戰術雖然看起來很蠢,但卻把火銃部隊在單位面積內的攻擊力拉到了極限值。

而另外一個便是在姜星火前世,幾乎和燧發銃同時流行起來的橢圓形紙殼彈藥,這種神器不僅極大提高了滑膛銃的射速,子彈發射時,紙殼又填補住了子彈與銃管之間的空隙,有效降低了滑膛銃的命中散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