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 站住

火繩銃長度約莫五尺多(明代32.7厘米為一尺),通體烏黑,表層刷了層漆,看起來充滿了冷冽感。

而每一箱火銃裏,配備了同樣數量的明晃晃的銃刀。

銃刀是長刺刀的樣式,不過眼下還沒研發出懸掛式的,只能火銃兵當短劍別在腰間,需要近戰時把銃刀的圓形木柄塞進火繩銃的銃管裏,跟歷史上“快槍”的銃刀類似。

看了看非常圓且直的火繩銃銃管,姜星火好奇問道:“這銃管怎麽制造出來的?”

柳升總往兵仗局跑,自然知曉,他解釋道:“先拿一個大筷子一般的鐵挺做軸,然後裹著燒紅的鐵錘鍛,是三段鐵管拼成的,等接口燒的彤紅再用工具竭力撞合……這還不算完,冷卻後用四棱鋼錐伸進去透轉其中,讓火繩銃的銃管內壁極為光凈,如此一來,方才發射火藥與彈丸毫無阻滯。”

兵仗局和兵器局制作火器的工匠,加起來有上千人,平均每天能造將近三十杆,而且品控很嚴格,東西雖然是手搓出來的,但性能並不差,用的材料也好,不會動不動就炸膛。

工匠都是在上面刻上名字的,出了質量問題而非使用問題,最後是要追責的,自然不敢不盡心竭力。

姜星火點了點頭,查看起了火繩銃的彈藥,是三錢(約為15克)的標準彈丸。

姜星火又拿起一把火繩銃,掂量了一下重量……上手估摸是六斤到七斤的樣子,配套了一根跟拐杖一樣的搠杆,也就是他提議的用來裝填火藥的工具,尾部有個小揪揪,裹了織物,試著模擬了一下,還是挺好用的。

所以,火繩銃(鳥銃)這是提前了一百多年問世了?

在姜星火前世的歷史上,鳥銃幾乎就是火繩槍的代稱,而作為一種舶來品,是大明原本沒有的產物,大明的火銃是沒有火繩的。

當時是大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明軍收復了被葡萄牙人和日本人占據的海盜窩雙嶼島(後世鄞縣浙江省東南海中),在戰利品中發現了一種奇怪的武器,不同於他們以往所使用的火銃。這便是中國人見到的第一杆鳥銃,都指揮使盧鏜見到後,便讓部下按此仿造。

也在差不多的時間,魯密國(大明對奧斯曼土耳其的稱呼)也通過貿易或進貢的方式,讓大明獲得了類似的火器,也就是魯密銃。

當下是永樂元年,換算成公歷是1403年,火繩銃在大明提前了145年問世。

看起來這似乎不算什麽跨時代的進步,但實際上這卻意味著,在火器的使用上,大明已經跟外國拉開了代差。

“去外面試射一下。”姜星火說道。

這次反而是最叛逆的朱勇,率先抄起了一杆火繩銃,走到了縣衙外面。

若是縣衙裏面,非但施展不開,而且會造成恐慌,外面的空地上就好多了。

晚間沒有下雨,正適合火繩銃發射。

朱勇在眾人的注視下,熟練地完成了裝填發射藥,用搠杖搗實藥,繼而裝入三錢重量的鉛子彈丸並搗實,隨後開火門引燃火繩等一系列操作。

看得出來,朱勇平日裏一定是沒少練習的。

朱勇瞄準遠處的目標,用力扣動板機,扳機在火繩銃內部會聯動一個夾有火繩的架子,將燃燒的火繩接觸引燃,這根火繩是一種由細麻繩浸泡了土硝(硝酸鉀)後晾幹的可持續緩慢燃燒的引燃物,這樣,火銃手只需要扣動扳機,就能引燃發射藥。

“砰!”

伴著一聲響動,黑煙彌漫開來,銃管內的鉛子彈丸飛射而出,打中放在三十步外的靶子邊緣位置,將其打穿擊碎。

“勇哥好樣的!”

“打得不錯!”

站在一旁的徐景昌和張安世忍不住拍手叫絕道。

朱勇卻依舊保持沉默,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剛才那一銃多少是漲點運氣的。

火繩銃又沒有膛線,而且這是隨便撿了一杆槍,全靠手感打出來的成績。

不過此時自然是“不說話裝高手”的時候了,朱勇輕描淡寫地收拾好火繩銃,用余光瞟了國師一眼。

……快誇我快誇我!

“確實不錯。”

姜星火笑了笑稱贊道。

“朱勇你小子可真行啊,今天夜裏居然還能夠打這麽準?”柳升也誇贊說道:“以前怎麽就沒看出來呢?你小子藏得可真深呐。”

不過看著朱勇,姜星火倒是感覺有點奇怪,他爹朱能明明是最堅定的“騎兵為王”理念的高級將領,但這個頗有叛逆的兒子,倒是對火器很興趣……當然了,如果這是青春期的表現的話,那麽似乎也不奇怪了。

姜星火對永樂元年式火繩銃的威力,感到頗為滿意。

火繩銃的設計圖紙,雖然不是姜星火親自畫的,但其中許多構思皆由他提供,這東西的提前問世,自然是跟他離不開關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