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六章 四書

“民變?”姜星火眉頭微蹙。

民變,這樣的事情倒也不陌生,翻開史冊,記載過無數次,甚至有些窮山惡水的地區,每年都會發生兩到三起的民變,但在江南……

姜星火隱約覺得歷史線似乎在自己的作用下,發生了些許的偏移。

因為永樂元年夏四月,確實有洪災,但並沒有聽說過有民變。

他怎麽知道的?

姜星火當然沒認真讀過《明太宗實錄》,但《明史紀事本末·治水江南》是高考文言文閱讀模擬題好吧。

“永樂元年夏四月,命戶部尚書夏原吉治水江南,時嘉興、蘇、松諸府,水患頻年,屢敕有司,督治無功,故有是命。”

歸根結底,洪災這件事嚴格地來講,跟姜星火的祈雨有關系,但關系不大。

人工降雨這種東西,前提是本來就有成雨的條件,無論他是否祈雨,這場在江南持續數天,乃至十余天的大暴雨,都是會下的,只是是在三月份還是四月份的問題。

事前也已經提醒永樂帝做了準備,疏浚河道和調集救災糧,當下都能做到的事情,姜星火都做到了。

更進一步來講,江南諸府發生洪災水患的根本原因,甚至可以說不在於下雨。

而在於自建文帝登基以來,短暫掌權的文官集團,在水利工程維護方面的嚴重荒廢和對河道疏浚的極度不重視。

水利工程自然是因為一年兩年放在哪不管也不會出事情的緣故,而河道疏浚,之所以不被江南士紳重視,倒不是因為他們真的短視到了極致……河道疏浚是有利於他們自家交通的。

問題的結症在於,浙東沿海的潮汐,譬如著名的一線潮,力量是非常強大的,入海的河道每次疏浚淤泥,很快就會被潮汐給推回來。

一來二去,白白花錢不說,始終見不到成效,搞得自家跟拿錢去精衛填海似的,就沒人樂意搞了。

但不疏浚入海支流河道,結果就是洪災來臨時,洪水無法泄洪入海,導致水田變成一片澤國。

可說些這,恐怕沒用,也只是姜星火在心裏想想。

江南士紳指不定怎麽編排自己呢,因果關系總會扣到姜星火的頭上。

——南京祈雨,江南遭災。

事已至此,總該有人去收拾爛攤子。

姜星火輕輕呼吸著滿是濕潤的水汽,壓下內心波動:“我明白了,此間事情我先稍作處置,便隨你趕赴宮城。”

鄭和依言離去,王斌試探地問道:“國師大人?”

“先去軍校,把手頭的事情處理完。”

諸事紛擾,卻又偏偏有輕重緩急之分,如果自己要去江南賑災,那麽眼前軍校的事情就得放一放,可眼下正是明軍軍改試點的關鍵期,自己這個副校長總不能直接撂挑子,臨走前,該交代要做下去的事情還是要布置好的。

在護衛甲士的擁簇下,姜星火緩步從燕子磯頭走下山去。

燕子磯頭海拔也就幾十米……準確的說是三十六米,但需要走的山道距離卻不能按高度測算,雨天地滑,走了好半會兒方才下去。

燕子磯下面,就是大明皇家軍官學校,再外圍,則是稅卒衛的駐地。

遙遙望去,軍營裏在雨幕中依舊點著燈,還有兵卒巡邏,不遠處則是訓練場地,還有靶場。

嗯,此靶場非彼靶場,這年頭的火銃跟火炮一樣,都是概率武器,靠的是火力密度,壓根不考驗單兵的射擊精準度,靶場的靶子大的出奇,要求只是瞄的別太離譜就行,平時多練練,不要上了戰場往天上放空銃……這不是在開玩笑,哪怕之前上過戰場,但轉職成新手火銃兵,一緊張,往天上放銃是再常見不過的了。

最近朱高煦整天忙得人都見不到,便是在努力操練這些稅卒了。

稅卒衛的武器裝備方面,火銃沒有配備到位,火炮有,但是缺乏成體系的炮兵指揮、參謀、士官。

先說火銃,作為永樂帝欽點的純火器化試驗部隊,兵仗局的大部分資源和產能,都在供給研發原始火繩槍,也就是“永樂元年火銃”了……不用奇怪這個命名規則,洪武二十八年大將軍炮等命名早就在明軍內部成了約定俗成的習慣了。

只不過火繩槍這東西看著簡單,想要做到定產的標準,還需要各種設計、測試、修改,以及考慮鑄造工藝水平,所以一時半會兒還造不出來,稅卒衛的士卒們,只能拿著以前的火銃,以及帶銃刀的木槍先練練了。

火炮方面,則是陷入了“士卒缺乏知識無法學習基礎炮兵操作”“軍校生有知識但不願意幹炮兵”的怪圈,姜星火分身乏術,又沒辦法花一段時間培訓第一批炮兵。

靖難勛貴們出身中下級軍官,他們的子弟文盲率比較高,但洪武開國勛貴的子弟們普遍還是念過不少書的,所以眼下也只能死馬當活馬醫了,留幾本最近編撰好的書,看看能不能靠這些軍校生自己領悟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