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六章 農業國的生產

“想要講清楚,為什麽我說從農業國變成工業國,就能從根子上解決人地矛盾,就要講工業國和農業國的區別何在。而這種區別,根源上還是在於‘生產力’三個字。”

“接下來我們用幾個呼吸的時間,簡單回顧一下《國運論》第一卷,關於‘生產力’的內容。”

姜星火看向了自己的開山大弟子朱高煦。

朱高煦會意說道:“姜先生在講《國運論》第一卷的時候,俺曾經問過,既然部落聯盟組成了王朝,為什麽第一個王朝是由治水有功的禹建立的,而不是涿鹿之戰獲勝的黃帝建立的。”

“當時姜先生告訴俺,道理很簡單,就是‘生產力’的發展,讓我可以把‘生產力’暫時理解成‘種植糧食的能力’……之所以禹建立了夏朝,就是因為是因為在夏朝建立前後的這一時間段,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亦或者說種植糧食的能力達到了能夠供養大量不事生產的食利階層的水平。”

“你學的很用心,回答的非常不錯。”姜星火對朱高煦的認真給予了肯定。

朱高煦聞言,頓時撫著大胡子笑而不語,一臉得意的勁兒。

卓老頭撇了撇嘴,似乎有些不屑。

姜星火接著又說道:“那麽現在我們聚焦於‘生產力’這個話題,從農業國……譬如現在的大明來看,一個農業國,重要的生產活動是什麽?”

朱高煦與鄭和兩人都聽出來了,姜星火今天的問題,主要問的是卓老頭。

姜星火雖然沒直接問卓老頭,但顯然已經把問題拋給了對方。

兩人齊齊把目光投向卓老頭,等著他的回答。

只見卓敬捋須微微沉吟了片刻,才緩緩開口說道:“既然是‘重要’而非‘最重要’,那麽老夫認為,首先是糧食生產,其次是則是絹麻布匹等紡織品生產,畢竟吃飽穿暖對於百姓來說才是有意義的事情……”

朱高煦聽得十分專注,忍不住插口說道:“俺覺得在現在的大明,生產活動應該就是指糧食的生產,農具、布匹、陶器這些的生產,跟糧食相比完全是兩碼事。”

卓敬頓時惱怒,轉頭瞪著他。

朱高煦卻絲毫沒被嚇退,依舊盯著卓老頭,一副死豬不怕滾水燙的模樣,擺明了跟你杠到底!

卓老頭氣得吹胡子瞪眼睛。

靠著樹幹的姜星火見狀,連忙打圓場道:“好了,卓老夫子請繼續。”

聞言,卓敬便收斂怒色,繼續道:“再次,老夫以為是蓄養牲畜,譬如在家中養的牛、雞……”

“你講錯了!”

卓敬的話還未說完,朱高煦忽然開口,打斷了對方的話。

卓敬愣了一下,旋即勃然大怒地瞪著朱高煦:“老夫何錯之有?”

朱高煦道:“蓄養牲畜算哪門子生產?”

“好了,別爭了。”

姜星火無奈地扶額勸阻道。

既然姜星火說話了,那麽朱高煦和卓敬,自然停下了爭吵,紛紛看向姜星火。

“卓老夫子說的全面,農業國重要的生產活動,確實包括紡織、畜牧。”

聞言,卓敬也同樣得意地撚須不語。

但姜星火話鋒一轉:“他說的也沒錯,對於農業國來說,雖然都是生產,但其他都可以沒有,糧食生產卻是萬萬不能沒有的……誇張點說,農人甚至可以不穿衣服不用鐵農具,可哪怕是刀耕火種,也得把糧食生產出來。”

“那姜先生到底是個什麽意思?”鄭和也有點懵了。

“意思便是說,之前我講的,可以把‘生產力’暫時理解成‘種植糧食的能力’,這句話的語境便是‘農業國的生產力’。”

姜星火解釋道:“需要講清楚農業國和工業國的生產力有什麽區別,我要讓你們先理解,什麽是農業國的生產力。”

“農業國的生產力,不就是剛才您說的那些嗎?”鄭和越聽越迷惑。

“不不不,這只是表象……”姜星火看著鄭和,輕聲道,“莫要著相了。”

“那農業國生產力的本質到底是什麽?”卓敬忍不住問道。

朱高煦亦是語氣急迫道:“對啊,姜先生,如果說糧食生產這些都是表象,那本質究竟是什麽呢?”

姜星火沉默半響,終於開始解釋:“這個問題其實很好回答,我且問你們一個問題。”

眾人均露出了洗耳恭聽的神態。

姜星火道:“糧食,是怎麽生產出來的?”

卓敬毫不猶疑地回答道:“對於糧食的生產,描述的再貼切不過的,便是‘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而收獲的糧食,除了繳納賦稅、留下過冬,便是作為明年的種子糧,繼續進行生產。”

姜星火微微頷首,隨後道。

“也就是說,農業國的生產過程,或者說糧食生產過程,其實是一個周而復始的過程,對不對?農民們將過去的生產成果‘種子糧’,投入到新的生產過程‘播種’,而後生產出新的生產成果‘第二年的種子糧’,再一次投入到下一次的生產過程……以此類推,循環往復無窮盡也。”